康熙读书像

满清三百年间,为中国学术史上极灿烂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旧学总结束的一个时期。其学术势力较大、足以演成学风的,计有四派:一为性理学派,二为考证学派,三为今文学派,四为古文派。第一派流行于清初,著名人物有孙夏峰、李二曲、汤潜庵、张杨园、陆桴亭、陆稼书等人。前三人兼采朱、王,后三人则极力崇朱而黜王。第二派倡导于清初,称霸于清之中叶,到末年犹有余风。开山老祖为顾亭林,继起人物有阎百诗、胡朏明,到中叶而大盛。此派到了中叶,乃分吴、皖两系:吴系以长洲的惠定宇为盟主,门下有余萧客、江声等人;皖派以婺源的戴东原为盟主,门下有段玉裁、王氏父子等人。其余或出入于吴、皖两系,或独树一帜。到末了,还有俞曲园、孙仲容、章太炎等人,作此派的中流砥柱。第三派发生于中叶以后,到末年而此风大炽,代表人物有庄存与、崔东壁、康有为等,而以康氏为中坚。第四派倡导于清初之方望溪,成熟于中叶之姚姬传、恽子居,到末年有曾涤生等人为他们大张其军。这四派中,以第二派势力最大,由清初到清末,延长三百年的时间,尤以在中叶为极盛,横绝一世,差不多占了当时学术界的全面积,所以梁启超称他们为清代学术界的正统派。第四派的人们以文章擅长,可以说是艺术的;只因他们平日喜谈义理,崇拜程、朱,常以“文以载道”的题目来号召,知识界上附和的人们很多,确能自成风气,所以我们也列在这里。此外还有颜习斋、李恕谷、王昆绳等人,以实行为号召,反对一切空谈及记诵之学,可称为实行主义者。但他们重苦行,所实行的尽是一些古礼古法,与时代潮流不合,所以再传之后就消沉了。此外还有专讲文学的,在清初有万氏兄弟,在乾、嘉之际有章实斋,以势力过弱,未能演成学风。黄梨洲虽有史学特识,而学术宏博,不限于一派,其所以传世的尤在于性理学与经世。

满清帝国承明末王学空疏之后,学术界上遂发生一大反动。所以当帝国初年,一般学者力排王学,推尊程、朱,其学风乃由明以返于宋——即我们所说的第一派。反动潮流既起,迨后愈演愈剧,遂不可制止,于是有第二派学者产生,舍弃程、朱、陆、王而专讲贾、马、许、郑,其学风又由宋以返于汉了。这一班学者,抛开了所谓微言大义,专从古代制度名物上做工夫,以怀疑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把所有古代的经籍一一重新估价与整理,于是发现了许多伪品,理出了许多条理,而二千年来怀疑莫决、真伪难分的问题也由他们给以凿实的解决。这种治学的工夫,直接成功了考证学业,间接给予后来研究学术者以不少的怀疑精神,怀疑不已,于是今文学者起,更由东汉以返于西汉,甚至由两汉以返于周、秦,直达孔、孟的真面目,把后世一切附会臆造的学说完全解除。如茧抽丝,层层向内,愈内愈解放,这是清代学者治学的方式。此所以梁氏以本期学术界运动的方式比之欧洲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种解放运动,并且是以复古为解放的运动。到末了,欧风东渐,国人思想渐渐改变,遂舍弃古董旧学而致力科学,这与本期性质完全不同,我们留待后一期另述。

本期学者有讲学二十年的,有讲学三十年的,甚至毕生从事于讲学的,他们的治学途径虽然不同,而多以教授为生,把他们列入教育家当可无愧。关于教育理论,以性理派学者发表最多,且有许多进步的贡献,为前代性理学家所不及;其次则为古文派的学者。考证学派除了戴氏外,均无理论,而戴氏对于性理的解释,特别出新而又近于情理,且超过宋、明以来一切性理学者的见解。今文学派以政治活动为职志,影响于教育界上的只在于他们的开辟的思想与革命的胆量。其余可以从略了。至于国家教育的倾向,重科举而轻学校;及一般浅尝之士舍弃一切实学而日读八股习小楷,以猎取“科第”,则较明代更甚。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国朝先正事略》

(2)《汉学师承记》

(3)《清朝学案小志》

(4)《耆艾献征录》

(5)《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