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

一 光荣的革命

满清末年,兴学的动机完全出于被动。在人民方面,因列强之层层的压迫,年年的环攻,感觉非变法兴学不足以挽救祖国的危亡。在政府方面,因潮流所趋,民智日开,感觉非变法兴学不足以挡塞人民的耳目而维持其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政府与人民此时被动的动机虽相同,急于兴学的感觉虽也相同,而两方的利害关系则彼此不同,因为两方的利害关系不同,所以政府与人民反因兴学而破裂。政府为维持其自身的利益计,所以一方面广兴学堂,一方面又极力杜绝新思想,不准学生干预国政,不准学生立会演说,不准学生订阅不利于政府的报章。可是青年学生两条腿子一踏进了学堂门,他们的头脑马上发生了变化,最爱干预国政,最爱立会演说,最爱阅读带有刺激性的文字。政府的防范愈密,而学生的反动愈大,尤其是出洋留学生,两脚一履新土,他们的心目中就不知有满清政府了。当此之时,领导青年思想的有两派:一为康、梁派,一为同盟会。自甲午以后,康、梁的言论思想对于青年学生影响极大,凡在三十岁以下的读书分子差不多没有一人不受他们的撼动;但自庚子以后,同盟会的言论思想在国内渐渐发生力量了。前者的主张,只在政治的改革——由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后者的主张,则要革命——一方面铲除专制政体,他方面还要推倒满清统治阶级,且想对于现社会的经济组织谋一突飞的改造。以满清统治者的腐败,及其历来设施之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更加以下级民众所遭受贪官污吏及种种虐政的痛苦,则后者的主张更为新进青年所欢迎;欢迎这种思想发而为行动的,则以留日学生为最踊跃。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天一天由西风吹进海内来,民族主义的意识一天一天在各人的脑袋中澎湃起来,到了一九一一年,时机已大成熟,所以武昌义旗一举,全国响应,而满清政府如同摧枯拉腐般的倒塌了。这一次革命,其价值不仅在打倒了三百年的满清政府,实在还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自此以后,树立五色国旗,凡五族人民皆能享受同等的权利,去掉了贵族统治阶级,打破了三纲五伦的旧礼教,立下了自由、平等的政治原则。

同盟会会议

二 革命后的教育

自民军革命获了胜利,国人的精神为之一壮。自共和政体树了模型,国人的耳目为之一新。在此五色旗帜之下的人民,所有言论与态度由是大为改变了。他们觉得:共和国家以人民为主体,凡属国民皆有参与国事的义务。国家的政体改变,国人的言论与态度改变,由是革命以后的教育也随着改变了。第一,是人民对于教育态度的改变。在满清专制时代,教育是官治主义的,人民不过拱手受命,依法照办;到了民国,则变为民治主义的了,大家莫不很热心地讨论参加、建议和改良。第二,是教育思想的改变。从前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现在以公民道德为主要了;从前学校教育尚不脱科举的习气,现在取消了科举的奖励,废止了读经的科目,才是真正的新式教育了。第三,是教育政策的改变。专制时代以政府为中心,所有教育,不是愚民政策即是柔民政策,不是笼络主义即是驾驭主义;到现在共和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所有教育,在培养国民基础,训练国家有用人才,树立共和政治的真精神。当此之时,树立民国教育的新基础,足以称为教育界的元勋者,当推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氏。蔡氏登台之后,即办了两件有关系的事情:一为发表民国教育意见,一为招集中央教育会议。前者,虽属于他个人的教育主张,但民国时代的教育界莫不受这种主张的影响——如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及实利教育,在当时即被采纳;美感教育及世界观教育到民国八年以后确已大受其影响。后者,凡民国成立以来,所有教育宗旨、制度及一切革新,莫不由此次会议产生,其关系更大。蔡氏的思想比较前进,他以为民国的教育应与专制时代不同。在他所招集的中央教育会议席上,曾发表下面一段话: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爆发了武昌起义。图为被革命军攻克的武昌湖广总督署。

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者本体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方能具如何能力。从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齐有言:“昔之教育,使儿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儿童。”何谓成人受教于儿童?谓成人不敢自存成见,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国之教育亦然。(《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六号)

以人民为主体的教育,在当时业已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当时一般人尚未十分了解,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演为一时代的思潮。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

一 不断的复古运动

但我们不可过于乐观,老实说,辛亥革命,中国只挂上了一块“共和”二字的招牌。中国社会,自海通以来,虽然踏进了商业资本主义,虽然沿海一带也有工业资本的萌芽,但因腹地太广,交通不发达,农村生活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经济既未根本动摇,依附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半封建时代的一切形态——风俗、制度及伦理观念等等,犹是根深蒂固。民国成立之初,为革命的空气所弥漫,为革命的炮声所震动,社会耳目好像焕然一新。民主政治的声浪,自由、平等的学说,一时喧腾起来,好似中国民族从此换了新生命。哪知一切半封建时代的旧势力,依然潜伏在农村旧社会里面,观看风色,候着机会,好图恢复。袁世凯就是这个时期的总代表,蔡元培说他是代表中国的“官僚”、“学究”及“方士”三种社会,(见《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我以为在封建时代所有社会上的一切旧势力都被他代表了。

袁世凯像

孙中山在南京组织新式政府之时,当清廷下诏退位之后,袁氏在华北拥有重兵,顾盼自雄,国人为求和平统一起见,所以把国家大权拱手让渡给他。袁氏自取得政权以后,即在北京组织政府,向着旧社会方面迈进,于是树植私党,压制民权,颁下尊孔读经的命令,制定祀天祭地的典礼,所有昔日的一切风俗、习惯、制度逐一恢复原状。这个时候,中华民国所存留的,只有一方五色国旗,及两字共和招牌。民党方面,看出了袁氏的企图,乃于民国二年,兴起二次革命,不幸势力不敌,革命失败,而国会从此被解散了。自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氏的地位日益巩固,一班代表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贪图富贵的官僚阶级,及神话时代的方士阴阳之流,群相蚁聚于袁氏旗帜之下,倒转车轮,尽力向后驰驶,遂于民国四年的末了,取消共和招牌,改民国为帝国,拥袁氏为皇帝。这是第一次的复古运动。当民国五年,梁启超蔡锷等人从云南兴起义师,把袁氏打倒以后,再挂上共和招牌,民主政治好似进了一步。其实,袁氏虽倒,而他所代表的势力并未丝毫动摇,所以不久又有康有为、张勋等人乘着机会,扶起宣统废帝,图谋复辟,这是第二次的复古运动。但满清帝室久已失了人心,这次运动,较第一次的势力薄弱,所以不到一月就被段祺瑞举兵打倒了。段氏打倒复辟运动之后,政府实权遂落在他的手中,他乃继袁氏而为北洋军阀领袖,种种设施皆向独裁方面迈进,而武人专政比较从前更形露骨,于是旧日势力又逐渐弥漫起来。段氏虽不敢明目张胆称帝僭号,但思想腐败,行为专断,为旧势力之强有力的拱卫者,较前人简直看不出两样,所以在当时有袁氏复活的谈资,这可以说是第三次的复古运动。民党方面,孙中山等不满意段氏之所为,乃号召一班旧国会议员,在广州兴起护法军,组织军政府以与北京政府对抗。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南北分裂,内战屡起,政治既无统一的机会,所有社会事业完全归于停顿。

二 复古时期的教育

本期七年中,共有三次复古运动,每复古一次,即引起内战一次,甚至于多次。因屡次的内战,政治无法进行,所以教育事业也常呈停止的状态,我们若拿本期与前期比较,则教育进步的速度,民国初年尚不及前清末年之大。每复古一次,关于“读经”与“尊孔”两个问题即重提一次,而主张读经之意,为的是要尊孔,所以这两个问题实是一个。关于读经一事,袁世凯主张最力。在民国三年,他所特定的《教育纲要》中,以读经应列入中小学课程里面,反复致意,果然到民国四年修改中小学校法令时,就把读经一科目恢复了。除他以外,一班顽固书生及一部分国会议员,附和袁氏,也时时为应声虫之鸣。他们还要奖励“忠孝节义”,规定这四个字为国民教育之方针。[1]关于尊孔一事,则更普遍了。除了袁世凯、康有为等人主张最坚定以外,汤化龙是主张的,梁启超是主张的,蓝公武一干人也是主张的,差不多除了少数头脑较新的学者外,没有一人不是同样主张。我们试举蓝公武一段话作为尊孔论者的代表:

故愿救今日之社会,则不可不求所以制裁人心之权威。吾党遍求之于中国六千年文明之中,而得不可动之权威有二:一曰天道,二曰孔子。……(蓝氏在民国四年《辟近日复古之谬》一文其思想突变与此文判若两人,但此文确足以代表此时一般尊孔者之心理)孔子我民族之至圣也:孔子以前之文化至孔子而大成,孔子以后之文化至孔子而肇始。我民族六千年之文化实赖孔子以有今日,微孔子则我民族特有之礼教,早绝灭于二千年前矣。盖孔子为我民族文化之代表,思想之中心;孔子存则文化存思想存,孔子亡则文化亡思想亡,其与我民族之关系夫岂教学之隆污而已哉。(《庸言》第五号《中国道德之权威》)

尊孔的结果:一则以孔教列入宪法定为国教,二则恢复学校祀孔的典礼,三则设立孔教会以广宣传。第一项目的虽未完全达到,第二项目的在民国初年早已实行——学校祀孔典礼自民国成立以来并没有被废除;至于孔教会自此以后则已遍于国中了。

汤化龙主持制定的湖北革命军政府内部组织条例

关于普通思想方面,论其进步,在民国初年不过昙花一现,自二年以后则渐渐向后移转。这个时候,一般人的脑袋中,除了君臣一伦用不着外,并没有什么解放的影子,犹在旧日的习俗之下过那呆板的日子。学校的科名奖励虽然取消了,而士大夫身份犹为一般读书分子所向慕。“士为四民之首”的一句古调,所有在学学生及由学校出身的人们,且日日在高唱着。一般学生进了小学为的要升中学;进了中学,为的要升大学;进了大学,为的有官做:因为入学读书之目的在于猎取官僚的资格,与科举时代没有两样。他们平日在学校里,只为读书,不会做事;只会呼仆使婢,不肯亲身下驾服役。学校教育是造就士族阶级的——官僚候补者,凡学生、教职员、政府官僚及社会上一般人民全是这样看着。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教育杂志》

(2)《庸言》

(3)《新青年》

(4)《国风报》

* * *

[1] 《大中华》第一卷第一期《辟近日复古之谬》:“比者国内复古之声大盛。皇皇策令,无非维系礼教。济济多士,尽属老成硕望。政府既倡之于上,社会复应之于下,孔教会遂遍国中,而参政院亦有奖励忠孝节义之建议,将使新造之邦复见先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