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
一 数量之统计
在前清时代,只限中等以下的学堂得由私人设立,凡高等以上的学堂,全归官厅办理。革命以后,把办学的权限开放了,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以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国人只骛高远与虚名,全不讲求实用,设学的权限既开放了,所以一般人纷纷起来开办大学。在民国元、二两年间,私立的大学及专门学校,一时蜂起,到处林立,而私立中小学反觉大为沉寂。革命之后,大家莫不爱谈政治,组织政党,研究政治学理,于是法政人才最感需要,所以此时私立学校中,尤以法政专门为最多,据当时的统计,陆续到部禀请立案的不下六十余处。但此种风气,到民国四、五年以后,渐渐沉下去了。我们算到民国五年为止,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一所,省立大学不过有北洋大学及山西大学两所;国立专门学校北京只有四所,各省公立的不过二十二所;至于私立大学,在北京只存四所,在武昌只有中华大学一所。
据教育部民国五年的统计——四年度的统计,全国中学共有四百零三所;内中省立的占十分之五,县立的占十分之四,私立的占十分之一。省立中学以直隶、河南两省为最多,东三省及云、贵两省较少。县立中学以湖南一省为最多,私立中学以京师及江、浙两省为最多。全国中学学生共计五万九千八百三十五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一倍,四年中的毕业生共计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三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三倍;经费数共计三百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七十元。但以上所列,多半属于男子的学校,至于为女子设立的只有京师及苏、闽、鄂、黑等省,以与男子中学比较,殊不可以道里计。全国小学校以四川一省为最多,其次为直隶、湖北、山东等省,以新疆、绥远二省为最少。合计高、初两等男女学校,为一○六六五五所,较宣统三年约增二倍。至于小学男女儿童数为三四四三六八三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三倍。
据同年的统计,全国师范学校,除北京师范及北京女子师范为教育部直隶二校外,各省报部立案的约计一百四十一所。内中以江苏、奉天两省为多,其次为浙江、湖南、四川、广东、云南,再次为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湖北、吉林等省,以黑龙江、陕西、福建、甘肃、广西、贵州等省为少,而新疆一省尚未设立。现有学校以江苏、奉天、湖南等省为最多,四川为最少。合计在学学生数为二一一三七名,加上直隶二校二六○名,共有二一五九七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二倍;毕业生数为三四八五名,较增四倍。高等师范学校自元年改为国立以后,较前清末年,数目大为减少。当初计划拟分全国为六区,每区设立高师一所;只以经费困难之故,在民国五年以前只成立北京、武昌两所,在五年以后又成立南京一所;至于省立所存留的,尚有直隶、四川、山东、湖南、广东、河南、江西共七所。不过自省立各校渐渐停办之后,由教育部所计划的国立数校乃依次开办。
民国成立以来,以实业学校最无起色,比较前清末年是一种退步。我们专就本期说吧,据同年的统计,校数以河南、山东等省为多,成绩以江苏、浙江等省为优。至于实业学校的种类,以农业居多数,工业较少,商业更少,商船学校则更不多见。我们总计起来,据教育部四年度的统计,全国学校共有一二九七三九所,共有学生四,二九四三五一名,经费支出三七四○六二一二元。
二 学校内部之虚伪
本期各学校所设科目虽多,但没有一科切于实用的;教材的内容既肤浅,教材的编制又机械;国文选的是古文,一切科学教本完全采取极死板的文言。中小学多有读经一科,即无读经,而修身一科不外宋儒所辑的儒家格言。论到程度,中、小学尚勉强敷衍,而大学及专门学校极不整齐,尤以私立专门学校为尤坏;真有如张东荪所谓“中学等于小学,高等复等于中学,而大学专门更等于高等,于是全国之学校无程度之差别,仅名目之异同而已”(《庸言》第二十三号)。张氏又说:“今之中、小学校,在学及卒业者,语其积极之恶德如奢侈、冶游、滋闹;语其消极之恶德,如不健全之思想,不充分之知识。国家内多一此种之人,则社会上多一废物,吾常谓中国全国之学校皆为废物之制造厂。”(同上书)这虽是语带感情,不免言之过激,但此时教育之不切实用,是无可否认的;著者的中学生生活就在此时期经过,回想那时的教育,犹有余酸。不过此时还有一种现象:中等学校以上的功课,英文钟点格外居多,在一个星期的自习时间,至少有五分之三用在英文一科上;其余各科,上课时则把书本打开,退课后就束之高阁,等到临考的时候,才用心温习一遍。盲目的模仿,不管有用与无用,只问别国设立与不设立;本期比较前期是没有什么进步的。著者在当时,也是撑着舌头随人之后,日日读英文,到今日仍觉无一实用,固然不能以一概全,但也可以推知当时学校学风趋势之一斑。
民国时期童蒙教材
三 教授法之进步
但本期有一显著的进步,即小学教授法之改良。前期的教育,虽然改成了讲堂制,但教授方法多半采用注入式,教师在讲台上口讲指画,学生在座位上抄写静听;国文及读经等科,有时还须背诵,革命以后,方法才逐步改良。在民国元、二年间,始由注入式改为启发式,这个时候,以能采用海尔巴特的五段教授法者为最时髦。三、四年以后,一般人觉得五段教授法太呆板了,于是有自学辅导法和分团教授法的运动;到民国五年,又有自动主义、自治主义、自习主义等名目,与上项运动其实是一个途径。这种运动,所历时间较久,自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搬进中国来以后,才渐渐消沉下去。设计教学法,萌芽于民国六、七年之间,到九、十两年间,风行一时,比较趋新一点的小学校,莫不试行此法,装潢门面;自民国十一年以后,虽后进的道尔顿制钻进了中、小学里面来,而此法的势力尚未十分衰退。
还有一点,我们应当补叙在这里。在前段,我们不是说本期的教科书编制和内容均不合用吗?可是本期各学校完全采用有系统的教科,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在科举时代,原没有教科书的名目,他们所选为教材的不过几本成书。成人读四书五经,儿童读《三字经》、《百家姓》,习举子业者则呻咏高头讲章。前清末年,虽将书院一律改为学堂,除少数教员自编讲义及间或有几本头绪不清的新式教科书外,多半还是采用的成书。到了本期,则不同了,除了大学讲义与成书兼用外,各级学校,各种学科,莫不采用较有系统的教科书,这种教科书,或由书店代编,或由教育者自编,或由教育部专编。
四 女子教育之依旧
前期由政府设立的正式女子学校,只有小学及初级师范两种,本期所扩充的也不过两种:一为女子中学,一为女子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即等于男子的甲、乙两种实业学校,至于专门以上的女子学校,本期尚未设立。女子在学人数与男子比较相差很大,据教育部四年度的统计:初小女生占初小男女生总数百分之四点四弱;高小女生占男女总数百分之四点四强;设有女子中学的地方,只有京师及苏、闽、鄂、黑等省;女子职业学校更属寥寥无几。到民国七年度的统计,初小女生的百分比与前相等;高小女生的百分比为百分之五点五四,仅较四年度稍增了百分之一点一;其他各种学校尚没有确数的统计可资比较。中国女子教育多发轫于外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故教会各种女校较政府公立或国人私立的均早。本期公立的虽无大学,但由教会设立的已有三所——一为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又名燕京女子大学,二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三为福州华南女子大学,自家的教育由外人先我而倡办,这也是吾人之一种羞耻。至于女子教育宗旨,仍未脱贤妻良母主义,我们读当时《教育杂志》,观一般人所呼号的,就可以证明其对于女子教育之观念。例如在民国七年八月,有自署天民所作《今后女子教育之方针》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女子不必使其离失家庭而徒务高尚之教育,应使其人人以良妻贤母自期,同时对于社会国家尽其重大之任务,则女子唯一之天职于是乎在。”(《教育杂志》第十卷第八号)汤化龙在民国四年一月,关于整理教育方案三十则,第二十三则里面说:“女子注重师范及职业,并保持严肃之风纪。今且勿骛高远之谈,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公报》第八册)范源濂在民国五年十月教育总长任内,于整肃风化一端,对于女子的禁令有下数条:(1)不准剪发,(2)不准缠足,(3)不准无故请假,(4)通学者不得过十四岁,(5)不准自由结婚。我们观(1)、(4)、(5)各条,可以想见范氏之思想,也可以想见当时一般人对于女子教育之观念。由以上看来,女子教育,本期实无进步,不过依旧罢了。
金陵女子大学校门
(1918年)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
一 义务教育
中国之有义务教育的计划,实自本期开始。在前期《奏定学堂章程》内的初等小学章程,曾稍一提及过:“东西各国儿童有不就学者,即罚其父母,或任保护之亲族人。此时初办,固遽难一概执法以绳,而地方官绅及各乡村绅耆,要当认定此旨。”(《计年就学章》第三节)但此不过看见东西各国有义务教育的办法,只引用来以便提倡小学。到宣统三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有“实行义务教育之预备方法”一案;而学部改订筹备教育事宜清单,亦明定于宣统三年拟订试办义务章程,宣统四年推广义务教育。这也不过腾诸口说,并未施行,且亦没有详细的计划。民国元年七月,蔡元培召集之中央教育会议,才将义务教育明白规定,并于同年九月以部令正式公布了。文中这样说:
儿童自满六岁之翌日起,至满十四岁止,凡八年为学龄儿童保护者,自儿童就学之始期,至于终期,负有使之就学之义务。(《小学教育令》第五章第二十九条)
在同年同月,部令公布之学校系统内,对于义务教育规定得更明显:“小学校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但此不过规定了儿童就学的年龄及义务教育的年限,至于详细计划,要到民国四年以后才有。民国四年一月,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之《教育纲要》,在总纲里面,有“施行义务教育,宜规定分期筹备办法,务使期成功,以谋教育之普及”一句话。并由国务卿以公函转达教育部;嘱部遵令办理。此时教育总长汤化龙氏遂拟定义务教育施行程序三十一条,分两期办理。自本章程颁布之日起至本年十二月止,为第一期。此期拟办事项,凡分二类:一为颁布各项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之要则,为办学的准绳;二为调查各地教育现状——察核义务教育最近之状况,为整顿之根据。自五年一月至十二月为第二期。此期拟办事项,约分地方及中央两部:关于地方的,为师资的培养、经费的筹集、学校的推广;关于中央的,为核定各地陈报之办法,通筹全国义务教育之程限。自教育部此项计划公布以后,于是各省有规定计划的,有由计划而试办的,其中以山西一省进行最力。山西省的义务教育计划,自民国七年始,分四年逐渐推广,到民国十年,全省各村镇的义务教育一律办理完竣。到民国八年,教育部乃采仿山西省的办法,规定令行各省分期筹办。共分七期如下:
黎锦熙像
(1)民国十年,省城及通商口岸办理完竣;
(2)民国十一年,县城及繁镇办理完竣;
(3)民国十二年,五百户以上之乡镇办理完竣;
(4)民国十三年,三百户以上之市乡办理完竣;
(5)民国十四、十五两年,二百户以上之市乡办理完竣;
(6)民国十六年,一百户以上之村庄办理完竣;
(7)民国十七年,不及百户之村庄办理完竣。
此项计划虽然规定,但因政治不统一,内战时常发生,在事实上皆未能如期举行。且各省情形不同,虽有试办,也先后不齐。自本期以后,内战更多,民国二十年以来,不仅不识字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即义务教育也没有人鼓吹了。按本期专门研究义务教育的为袁希涛,袁氏是江苏宝山县的人,在民国七、八年曾当过教育次长,现已死了。其次为陈宝泉,陈氏天津人,较袁氏肤浅。
二 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在民国以前十多年已经发生,至民国九年以后才告成功。黎锦熙把这个运动分着四个时期,各有运动的中心。第一期在前清光绪二十四年上下的十年间,为“切音”运动时期,以卢戆为代表。第二期在光绪三十四年上下的十年间,为“简字”运动时期,以王照、劳乃宣为代表。第三期在民国七年上下的十年间,为“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可以说以吴敬恒、王璞及胡适等人为代表。第四期在民国十七年上下的十年间,为“国语罗马字及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可以说以钱玄同及黎锦熙为代表。此项运动,初由“切音”运动变而为“简字”运动,后来又变而为“注音字母”运动,本期就是注音字母运动的时期。此项运动的目的,当初只在求达“言文一致”,后来变做“国语统一”,最后则变成语言文字的革命,在在与教育的普及发生最大关系;本期的目的还只在求“国语统一”,所以称做国语运动。
黎锦熙手迹
“国语统一”的运动,在前清末年已开了端倪:一是学部奏改筹备事宜清单,规定自宣统三年起逐年筹备国语统一事宜;二是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议决有统一国语方法一案;三是中央教育会议也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的方案。此时以王、劳两氏竭力运动的结果,造成许多空气,引起社会及政府的注意,其势不小,但不久因辛亥革命而暂归于停顿。民国成立以后,旧事重提,蔡元培在元年中央教育会议席上,以教育总长的资格对众演说时,曾提及国语统一的问题,于是大会里面就有采用注音字母的议决案。该案议决由部召集各省于音韵之学素有研究及通欧文两种以上的人才公同制定字母,以谋国语统一进行之初步。迨后,教育部依照议决案召集各省代表组织“读音统一会”,以吴氏为会长。此会成立于民国二年二月,虽会长屡次更易,但已制成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字形由章炳麟创的例——为统一国语的最初标准。不过此项字母虽被议决制定,却未曾正式颁布,又因政局不定,运动往往归于停顿。直到民国四年,代理会长王璞呈请在京开办国语传习所,招生传习,但力量只限于北京一隅。再过一年,到了民国五年,由国语运动者在北京组织国语研究会,于是国语运动又勃兴起来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受了此项运动的感动,于六年在杭州开第三届大会时,遂议决“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国文科改国语之预备”。而江苏省教育会也议决一个“各学校用国语教授案”,不待教育部的命令随即实行了。加以自七年以来,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潮如狂风怒涛,更使国语运动加增了不少的力量。教育部看着大势所趋,再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办下两件事情:(1)在七年六月召集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来京会议,议决高师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2)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我们把当时公布的三十九个字母抄在下面:
声母二十四
巜(见一)古外切,与浍同,今读若格,发音务促,下同。
ㄎ(溪一)苦浩切,气欲舒出有所碍也,读若克。
ㄤ(疑)五忽切,兀高而上平也,读若愕。
ㄐ(见二)居尤切,延蔓也,读若基。
ㄑ(溪二)本姑泫切,今苦泫切,古畎字读若欺。
ㄏ(娘)鱼俭切,因崖为屋也,读若腻。
ㄉ(端)者劳切,即刀字,读若德。
ㄊ(透)他骨切,义同突,读若特。
ㄋ(泥)奴亥切,即乃字,读若纳。
ㄅ(帮)布交切,义同包,读若薄。
ㄆ(滂)普木切,小击也,读若泼。
ㄇ(明)莫狄切,覆也,读若墨。
ㄈ(敷)府良切,受物之器。读若弗。
(微)无贩切,同万,读若物。
ㄗ(精)子结切,古节字读若资。
ㄘ(清)亲吉切,即七字,读若疵。
民国语注意符号汉语拼音对照表
ㄙ(心)相资切,古私字,读私。
ㄓ(照)真而切,即之字,读之。
彳(穿)丑亦切,小步,读苦痴。
ㄕ(审)式之切,读尸。
ㄏ(晓一)呼吁切,山侧之可居者,读若黑。
ㄒ(晓二)胡雅切,古下字,读若希。
ㄌ(来)休直切,即读若勒。
ㄖ(日)人质切,读若入。
介母三
一 于悉切,数之始也,读若衣。
ㄨ 疑古切,古五字,读若乌。
ㄩ 丘鱼切,饭器也,读若迂。
韵母十二
ㄚ 于加切,物之歧头,读若阿。
ㄛ 阿本字,读若疴。
ㄝ 羊者切,即也字,读若也。
ㄟ 余支切,流也,读若危。
ㄞ 古亥字,读若哀。
ㄠ 于尧切,小也,读若傲,平声。
ㄡ 于救切,读若讴。
ㄢ 乎感切,嘾也,读若安。
ㄤ 乌光切,跛曲胫也,读若昂。
ㄣ 古隐字,读若恩。
ㄥ 古肱字,读若哼。
ㄦ而邻切,同人,读若儿。
以上三十九个字母,各分五声:阴平无号,阳平以ˇ为符号,上声以为符号,去声以ˋ为符号,入声以’为符号。自公布以后,国语运动算解决了第一步,全国小学莫不以它为教授,借它拼音汉字,但国文改为国语还在九年以后。此项字母读写的次序,在民国八年由教育部又重行排列过一次。其次序如下:
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 ㄍㄎ兀ㄏ ㄓㄔㄕㄖ ㄗㄘㄙ一ㄨㄩ
ㄚㄛㄝ ㄞ ㄠㄡ ㄢㄟㄤㄥ ㄦ
ㄛ母之音应读为O,但当时有些人读为V的。国语研究者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等,以为一字两读,殊欠统一,而代表V音诸字却不可无;于是他们把ㄛ字头上加上一点,变为ㄛ字,读若V,以原来的ㄛ字读若O,自此注音字母变成四十个字了。这是民国九年加上去的。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庸言》
(2)《教育杂志》
(3)《新教育》
(4)《最近三十年之中国教育》
(5)《教育公报》
(6)《中国教育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