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
一 运动之意义及历程
民国八年(1919)的“五四”运动,本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可是在此地我们要叫做它是“解放运动”。什么是解放运动?凡思想的解放、态度的变更及人生的再造,此种种运动打成一片的运动,就叫做解放运动。中国的解放运动,从浅义方面说,是一种于一八六○年的英、法联军以后,倡导于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以后,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始收功效——这不过是政治上的解放。从深义方面说,中国的解放运动,不过萌芽于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倡导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而爆发,到一九二一年而成熟。这一次运动,才把中国人的思想大大地解放了,自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三年的七八年之间,谓之解放运动时期。在此七八年的一个短时期中,而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之际为最高潮,且此项运动确由“五四”运动的力量大促其成功,而“五四”运动恰当着此项解放运动时期的中间时期,所以我们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
甲午战争以后,虽经康、梁等人大声疾呼,唤醒了不少的民众,但他们的口号不过“变法兴学”,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并未提及。辛亥革命以后,虽改君主为民主,把三纲五伦,弄得残缺不全,但不全者只是政治法律的关系,除君臣一伦失了效力外,其余的是丝毫没有动摇。所以自辛亥革命以来,全国只悬了一方五色国旗,社会仍然保持着半封建时代的状态,人民仍然固守着半封建时代的思想。对于旧伦理思想,首先发难的是陈独秀,应声而起的有胡适、钱玄同一班人。陈氏以青年为宣传思想的对象,所以他的宣传品即取名《新青年》。他的工作,第一步训练青年以毁墙撤壁的胆量;第二步宣布墙壁的罪状,示以必须撤毁的理由;第三步则率同青年拿着武器对圈着他们使他们生活不舒服的墙壁实行撤毁。所以他说: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国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意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后,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的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也。(《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吾人最后之觉悟》)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孔L子之道与现今生活》)
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得干干净净不可。(《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的主要进步报刊
这个时候,经陈氏几次大炮开放以后,接手胡适起来作文学革命的运动,接手钱玄同等人起来为国语的宣传。这种种运动结合起来,演成整个的思想革命——解放运动。学说思想传播的力量大于飓风,果然煽动了不少的青年学生,但社会的一般民众尚未撼动。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月,经北京学生一番惊人的群众运动,有似炸弹一击,把将要倒坏的藩篱炸得粉碎,而中国民族的思想才得着真正的解放。自此以后,他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对于旧的一切都要追问一个理由了。这种解放的思想、活跃的人生,完全自“五四”运动以后才能普及,“五四”以后的思想,与“五四”以前绝对两样,所以我们直接称“五四”运动为解放运动。
二 运动之原因及目的
此次解放运动,虽由于二三先觉之士提倡之功,但亦有内外两种原因。内在的原因,由于现行的政治失了人民的信仰,外来的原因由于时代潮流的簸荡,中国自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战败以后,以为非模仿西艺不足以图强;乃逐一模仿了,而国弱如故。自一八九四年被日本战败以后,以为非变法兴学不足以图强;乃逐一变法兴学了,而国弱如故。自一九○○年被八国联军战败以后,以为非革命不足以图强;乃共和政治的招牌挂上了四五年,仍然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及至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一九一八年,德、奥战败。俄国革命推倒了专制魔王,建设劳农政府,给中国青年以不少的刺激。德、奥战败,大家以为公理战胜了强权,和平的声浪更给中国民众以极大的欢呼。由后者,知道国人从前提倡的军国民主义无用了,以后应当讲求和平,提倡平民主义。由前者,知道中国辛亥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太不彻底,与俄国十一月的革命比较,不觉相形见绌。青年学生,已不满意于现在的状态,欧战以后,更给不满意的程度以强力;再加二三学者乘时大声一呼,于是众山响应,而解放运动爆发了。至于运动的目的,在铲除封建社会,建设民主社会——政府要民主的,伦理要民主的,教育要民主的,及一切制度和思想皆要建筑在民主的基础之上。换一句话,此次解放运动就是民主运动。
“五四”时期纪念章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
一 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之风行
在“五四”运动以前,国人对于教育的态度,只是国家的、强武的。在“五四”运动以后,国人对于教育的态度,一变而世界的、和平的了。此时世界的潮流趋向于民主的,即是平民主义的,所以教育也归到平民主义。中国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固然自“五四”运动以后大为风行,但在“五四”运动以前已有人提倡。提倡较早的还是陈独秀,其次则为蒋梦麟。陈氏说:
吾国今日之教育方针,将何所取法乎?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以吾昏惰积弱之民,谋教育之方针,计惟去短择长,弃不适以求其适。易词言之,即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而已。外览列强之大势,内鉴国势之要求,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象,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准此以定今日教育之方针。依此方针,说其义如下:(1)现实主义,……(2)唯民主义,……(3)职业主义,……(4)兽性主义。……(《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今日之教育方针》)
陈独秀像
陈氏不是教育专家,当在没有蒋氏说得光鲜,但他发表这一段话的时候正是民国四年,欧洲大战方酣,我们国家尚在高唱军国民教育呢。蒋氏说:
欲得永久之和平,必以平民主义为基础。……欲图永久之和平,必先解决教育之根本问题。……此次世界大战之结果,平民主义已占胜势,世界潮流且日趋于平民主义。平民主义愈发达,则其和平之基础愈巩固。故欲言和平之教育,当先言平民主义之教育,欲言平民主义之教育,当自养成活泼之个人始。(《教育杂志》第十一卷第一号《和平与教育》)
当此之时,俄国业已革命,欧战业已停止,正是和平空气弥漫天空的时候,正是平民主义高唱入云的时候。中国方面,经蒋梦麟等人一提倡,接手“五四”运动发生了,接手杜威博士东来了。“五四”运动是击开平民之花的锤子,杜威博士是饱含平民主义的使者,万弩一齐放射,所以此时中国平民主义的教育之思潮也跟着世界的潮流风行于全国了,虽乡村小学也标榜“德谟克拉西”几个字,装潢门面。
什么是平民主义的教育?我们只有请本主义的专家杜威博士来解,比较妥当些。杜威说:
什么叫做平民主义的教育呢?就是我们须把教育为全体人民作想,为组织社会的各分子作想,使能成便利平民的教育,不成为少数贵族阶级或者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
我们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个人受着切己的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要使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这样看来,人民求学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这是真正的目的。至于文字等原不过用作工具,我们把它当作机械看罢了。(均见《杜威五大讲演》)
约翰·杜威像
平民主义的社会是要使各个人居于平等的地位,而参与有利于社会的事体,并且使社会自身有与其他团体自由交际的充分机会。像这样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特别的教育,使各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与管理,有直接的兴趣,并且养成各个人有贡献于社会幸福的习惯。(《平民主义与教育——教育上平民主义的观念》)
由此看来,平民主义的教育,是反特殊阶级的教育,反训练主义的教育,是要使教育平民化,使教育方法也平民化,并要以此教育培养富有平民主义精神的公民。此种思想提倡以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特出一种《平民教育》刊物,助其声势。不久,由该校学生创办类似补习的一种学校,取名“平民学校”,意在实施平民教育,其实已失平民主义的意义了。此地一倡,各处响应,凡中等以上的学校,莫不附设了平民学校,由是平民学校之名风行一时。
二 自动主义与自治主义
随平民主义的呼声而起的,有自动主义与自治主义。以儿童为中心,所有学校的课程及操作,全由儿童自发活动,教师只处于辅导的地位。由儿童自发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可以增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主义应用到教法上的,有设计教学法及道尔顿制实验室。自动主义包含学校的整个活动,自治主义则专就管理方面说的。旧式的管理法,不承认学生有自治能力,由学校定出了许多条规,令他们一一遵守,学生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受拘束的。现在不仅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并且承认他们有这种能力,把学校一切规则及团体生活中应守的秩序,交给他们自己遵守、自己约束,教师不过从旁指导其进行及矫正其错误。提倡这种主义,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可以培养他们法治的精神,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这种主义应用到学校生活上的,有学生自治会及各种合作社的组织。自“五四”运动以后,这两个主义也是风行一时,办学校者以此提倡,当学生者以此要求。但提倡过度,或仿行失当,自动变为乱动,自治变为放任,且进而干涉学校行政——这种情形亦屡见不一。
三 国语运动之成功
在民国六年至十二年的六年当中,为国语运动最高潮的时期,亦即为此项运动之成功的时期。本期成功之点有二:一是中、小学的“国文”科目一律改为“国语”科目;二是全国各种社会里面的文学,一律由“文言”改用“语体”,除了少数的衙门公文。国语运动,自民国六年追溯到发生之初,至少有二十年来的历史。在二十年中,所有进行全是迂缓的、曲折的,在社会上所起的反应是很微弱的,但至民国六年以后则突飞猛进,数年之间,披靡全社会,差不多有使河山顿改颜色的情况。我们推究此中的原因,不外两点:(1)受了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2)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平民主义的教育含义很广,但为一般人所最先了解的一点,即在打破从前特殊阶级的教育而使教育平民化。这个意思是在整个民族之内,所有平民皆应受教育,于是教育由特殊的要求变而为普及的要求了。教育既要求普及,所谓“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也得要进学堂,读教科书。到了此时,从前与说话不一致的“国文”,自然不能适用,此所以有“国文”改为“国语”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含义也极广,我们从广义方面说,就是“思想解放”;从狭义方面说,则以“文学革命”为主干。文学革命应推功于陈独秀、胡适二人。陈氏的《文学革命论》上说:“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涩的艰深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独秀文存》)胡氏的《文学革命运动》里面说:“若要造国语,须先造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自然有国语。……真正有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国国语成立之时。……中国将来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造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文学的人。”(《胡适文存》)陈氏所论只在一般的文学之革命,而胡氏所论则已涉及学校里面的国语教科书了。但胡氏所论只在文学革命——变文体为语体,而陈氏所论则连思想解放一起包括了。文学革命固然直接地革除旧式的陈腐文体,而思想解放则更根本地推翻一切旧习惯,此两种运动皆足以达到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点的成功,也就是达到国语运动的成功。关于第二点的成功,属于广义的教育,姑且从略,我们把关于狭义的教育——第二点的成功——说明本期的经过。
《文学革命论》书影
在国语运动的组织方面,民国元年至五年,有读音统一会,产生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民国五年至十二年,有国际研究会,产生了文学革命,公布了注音字母。民国八年至十二年,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成功了新文学运动。此外全国教育会、研究会,不时与它们遥相应和。在公布注音字母以前的经过,我们在前期已说明过了,改国文为国语,则由于八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及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议。民国九年一月,教育部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遂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训令如下:
案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呈送该会议决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请予采择施行;又据国语统一筹备会,函请将小学国文科改采国语,迅予议行,各等因到部。查吾国以文言纷歧,影响所及,学校教育因感受进步迟滞之痛苦,即人事社会亦欠具统一精神之利器。若不急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本部年来对于筹备统一国语一事,既积极进行;现在全国教育界舆论趋向,又咸以国民学校国文科宜改授国语为言。体察情形,提倡国语教育,实难再缓。兹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合亟令行该署转令遵照可也。(《教育公报》第七年第二期)
这种训令虽只限于小学一、二年级,但却是一种创举,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在民国以前,所有学校正式的教材,大半是四书五经。民国纪元以来,自大体上说,学校虽废止了读经的课程,但所有教科书仍旧一律用的死板的文言。民国六、七年以来,因新文学的运动,教育界上的人们于是有改学校国文为国语的要求,但非正式的。此项训令于九年一月公布以后,学校教科之采用国语遂成为法令了。教育部并于同年同月把《国民学校令》及《国民学校施行细贝》已修正了。修正的细则第四条上说:
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德智,首宜教授注音字母,正其发音;次授以简单语词、语句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篇章之构成,并采用表演、问答、谈话、辩论诸法,使练习语言。
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序。其材料,择其适应儿童心理并生活上所必需者用之。(同上)
同年四月,教育部又颁布一道训令,凡国民学校各年级,截至民国十一年止,凡旧日用文言所编的教科书——国文、修身、唱歌等等,一律废止;即至十一年以后,凡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民国十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组织之课程标准委员会,起草中、小学课程纲要,关于国语的要点,据黎锦熙说:
(1)小学及初中、高中,一律定名为“国语科”。
(2)小学读本,取材以“儿童文学”为主。
(3)初中读本,第一年语体约占四分之三,第二年四分之二,第三年四分之一。
(4)高中“目的”之第三项为“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最近三十五年之国语运动》)
自此以后,凡中、小学的国文科皆由国语科替代了,其他各科也逐渐改用语体文了,专门以上的学校的讲义,也有许多采用语体文的。这一个时期,当教育总长的为张一麐、傅增湘等人,他们都很热心提倡国语,所以本期的国语运动,教育部是与社会一致的,这也是成功迅速的一个小原因。
四 男女同学之普及
为女子正式设立学校始于前清光绪三十三年,当时由学部规定只有女子小学及女子师范两种,但绝对禁止男女同校,男女同学之允许始于民国元年,但只限于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以上照旧分别设立。民国四年,袁世凯所颁布的《国民学校令》,男女同学虽继承元年的规定,但另有一种限制:在一、二年级准许男女同级授课,自三年级以上只准同校不准同级。自“五四”运动以来,思想大为解放,社会习惯差不多完全改观,男女社交公开皆认为正当的要求,于是“男女同学”一个问题成为青年所最热望解决的问题。男子所住的大学首先开放女禁的为北京大学,时为民国八年,但只许女生旁听,尚未准入本科及预科,而女生肯往旁听的人数也很少。到第二年,广东一省才实行开放女禁,所有男子所住的大学皆兼收女生。至十年以后,北京各国立大学一律兼收女生,于是风气大开,全国无论各种大学皆允许男女同学了,民国元年至八年所开放的只限于初等小学,民国八年至十五年所开放的为专门大学,而高等小学也同时开放了,但中等学校仍旧分别设立。部章对于中等学校到此时虽尚未允许男女同学,但至“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各大学附设的平民学校却是男女兼收;自十年以后,比较新进的私立中学也男女兼收了,如北京群化中学且实行男女同班。社会的进步往往先于政府,于此可见,但这也只限于少数地方的少数学校。自小学以至大学,所有全国各级各种学校,一律打破男女的界限者,则自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成功以后——才算真正的普及。
北京大学原址
(红楼)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新青年》
(2)《新潮》
(3)《新教育》
(4)《教育杂志》
(5)《教育公报》
(6)《杜威五大讲演》
(7)《平民与教育》
(8)《胡适文存》、《独秀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