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民革命之时代的要求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表面上虽推倒了数千年的帝王专制,改建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虽列强因中国民族日见觉醒抛弃了昔日瓜分的计图,但从实际上观察,中国是一年不如一年。第一,帝国主义者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侵夺中国种种权利,更以庞大的资本投资于中国内地,过剩的商品充斥于中国市场,于是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成了次殖民地。第二,辛亥革命名义上虽推倒了帝王专制,实质上即代之以北洋军阀,作威作福,比较昔日专制帝王更其厉害。自北洋军阀内部分裂,继起的军阀,有时彼此声援,有时互相砍杀,演成长期内乱,愈久而愈无法统一。第三,大多数民众,极受内外的侵凌压迫,与经济的榨取剥削,不仅民权无法伸张,即生计也完全破产。于是“小企业家渐趋破产,小手工业者渐致失业,沦为流氓,为兵匪,农民无力以营本业,至以其土地廉价售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于是流落转死者相继。
辛亥革命纪念碑
孙中山像
由此看来,自辛亥革命以来十多年中,中国情况不仅毫无进步,且有江河日下之势,由“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中国人民在此水深火热之中,莫不渴望着得一良策以求自救。这个时候,我们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即本此要求而产生。
中国国民党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目的,他们所奉行的三民主义,即实现此目的的主义,——民族主义所以求国际上之自由平等,民权主义所以求政治上之自由平等,民生主义所以求经济上之自由平等。他们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宣布的政纲,即所以实行他们的主义的。消极方面,对外打倒一切帝国主义者,对内铲除封建余孽的军阀及土豪劣绅,及资本主义的走狗买办阶级。积极方面,对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对内建设代表民意的国民政府,扶植农工,提倡自治,努力发展一切生产,以解决全国民众的衣、食、住、行一切重要问题。这种政策,深合于当时的国情,确为当时全国民众所迫切要求者;所以他们自十三年一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发出以后,全国欢呼,莫不渴望着国民革命军早日北伐,青年志士莫不踊跃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国民虽革命的怒潮既已奔腾滂沛,以此去打倒军阀,真如摧枯拉朽,所以自十三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至十五年已戡定长江流域,至十七年即已统一全中国。
二 国民革命之世界革命性
今日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时代,是帝国主义与平民主义对立的时代。中国国民党之国民革命的使命,是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以促进世界大同。这种世界革命性的国民革命,是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其言要略如下:
中国古来常讲济弱扶倾,在中国从前强大之时,安南、缅甸、高丽、暹罗那些小国,还能够保持独立。所以中国如果再行强盛,不但要恢复自己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济弱扶倾,才尽我们民族的天职。(节录《民族主义》第六讲)
中山先生将中国民族消极的精神,改变为积极的精神,因之农、工、商大为奋起,同党军合作。自民国十三年至十七年的五年中为国民革命军最盛的时期,为中国国民党的黄金时代,亦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为斯虽只五年,但给予中国民族以极深的印象,对于中国民族遗传的思想起了不少的变化。
三 国民革命军最盛时期对于教育观念之改造
孙中山与国民党改组会议代表合影
辛亥革命是政治思想的改造,“五四”运动是学术思想的改造,此次国民革命是社会思想的改造。在辛亥革命的时期中,政治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袁氏的军国民主义及汤氏的国民教育主义之产生。在“五四”运动的时期中,学术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留美派的平民主义的教育之产生。至若打破阶级思想,教育为一般民众的利益打算,朝着社会革命的前面走的,只有国民革命产生的教育思潮。辛亥革命的前后,所有教育政策及方法,尚在完全支配行动的进行中;“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已经注意到科学教育,提倡学校社会化和教育生活化,但因国家根本政策及社会根本思想未曾变更,更仍不脱离支配行动的教育。至于国民革命是立在民众的基址之上为民众的利益而革命的,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及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均着眼在以科学方法为社会经济的改造,所以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已改变从前的支配行动而进行生产行动的教育了。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孔子学说的支配;由孔子学说所生的教育思想,总不脱离封建主义。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欧美学说的支配——尤以美人杜威学说为中心;由杜威学说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总不脱离资本主义。但勿论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所有教育思想和言论,全是立在支配阶级说话的,所有教育主张差不多完全与其政府的教育政策一致的;而受教育的人们——勿论儿童和成人,都在他们的思想言论的笼罩之中。但自“五四”运动以来,已渐渐有人觉悟,自十三年中国国民党改组以来,以其革命主义随其革命军向全国宣传,教育界才有一大改造。教育政策和方法是改支配行动的为生产行动的;教育思想是改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所有教育实施莫不趋重在社会化、民众化。
本章参考书举要
(1)《中山全书》
(2)《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三民主义的连环性》
(4)《新生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