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弥陀经异本 | 佚名 | 阿弥陀经异本,日本赤松连城跋。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 | 佚名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四卷,明员珂会译,冯梦祯序。驹目作会释似误。 |
| 佛说断温经 | 佚名 | 佛说断温经,一卷,失译。 |
| 华严经合论纂要 | 李通玄 | 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唐李通玄撰,明方泽纂并后序,圆理跋。 |
| 华严经纲目贯摄 | 佚名 | 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清.永光录集。 |
| 圆觉经钞辨疑误 | 观复 | 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并序,内题无经字。 |
|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 | 佚名 |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并序,道恕序,内题无经字。 |
| 圆觉经类解 | 佚名 | 圆觉经类解,八卷,前附十二章颂,宋行霆解,沉应辰跋。 |
| 圆觉经序注 | 佚名 |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
| 圆觉经略疏序注 | 圭峰宗密 | 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唐宗密撰,宋如山注,内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序。后半唐裴休序注在续八七 |
| 圆觉经集注 | 佚名 | 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居简序。 |
| 圆觉经直解 | 德清 | 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并跋,有宗密略疏序,程梦旸后序。 |
| 圆觉经近释 | 一雨通润 | 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 |
| 圆觉经要解 | 佚名 | 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并序及后序。 |
| 圆觉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 |
| 圆觉经句释正白 | 佚名 | 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首卷一卷,清弘丽着,佚名序,王应华序,江起龙跋,有科文。 |
| 圆觉经析义疏 | 达天通理 | 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心兴较订。 |
| 大宝积经述 | 佚名 |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 佚名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六卷,宋怀远录并序。全称《首楞严义疏注经释要钞》,简称《楞严经义疏释要钞》。佛典注疏。宋嘉祐六年(1061)怀远录。是宋子璿撰《首楞严义疏注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义疏》虽流通已久,然缺钞,故应子璿之弟子所请,集成钞文,释疏之要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楞严经集注 | 佚名 | 楞严经集注,十卷,宋思坦集注,元子文后叙,元长叙,契了序,前有科文并排科冠上。简称《楞严集注》。佛典注疏。宋思坦(钱谦益《蒙钞》作“怀坦”)集注。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释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正宗分又有六分:(1)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2)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3)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4)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5)因释余疑广辨七趣;(6)无问自说预明禅境。注释援引兴福惟悫、资中弘沇、携李洪敏、真际崇节等诸师之文及《玄赞》、《熏闻》、《删补疏》、《补遗》、《纂注》等书。本书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楞严经熏闻记 | 仁岳 | 楞严经熏闻记,五卷,宋仁岳述。 |
| 楞严经要解 | 戒环 |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楞严经笺 | 佚名 | 楞严经笺,二十卷,宋惟慤科,可度笺,科文不载。(总目科误作释) |
| 楞严经合论 | 雷庵正受 | 楞严经合论,十卷,宋德洪造论并序及后序,正受厘论入经删补并序,彭以明跋。 |
| 楞严经正脉疏 | 佚名 |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