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经疏记 | 湛然 | 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补录日本亮润序,清求序,秀云序。 |
| 维摩经疏记钞 | 道暹 | 维摩经疏记钞,卷四、五,唐道暹私记,内题维摩经疏。 |
| 维摩经评注 | 杨起元 | 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前附谢康乐十譬赞。 |
| 胜鬘经义记 | 净影慧远 | 佛典注疏。隋慧远撰。两卷。是对《胜鬘经》的论释。本书认为《胜鬘经》第一至第四章明“大方便”,亦即一乘之因;第五章明“一乘”,即一乘之果。因果相合,所明为一乘之行法。自第六至第十三章所明为“大方广”,亦即一乘之理法。理法、行法相合,显一乘之体。第十四章明“信顺之益”。前十四章总阐“自利行”。第十五章即“胜鬘师子吼”,阐“利他行”。本书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日本《卐字续藏》收有上卷,下卷久佚。今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下卷,系伯2091号,首残尾全,尾题:“胜鬘义记卷下,释慧远撰之也。”并有题记:“大隋大业九年(613)八月五日沙门昙皎写之,流通后世,校竟也。经疏卷之下。” |
| 维摩经无我疏 | 传灯 | 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明传灯着并序。 |
| 诸家教相同异略集 | 圆珍 | 全一卷,是日本天台宗圆珍所撰,又称《甘露集》,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该书主要是比较诸宗教相的同异,并说明其大要。圆珍在书中依教相之不同,列举了隋朝吉藏之三法轮二藏教、唐朝新罗国元晓之四教、法藏之五教、惠苑之四教、遍学之三时教、七宝之五时教、刘虬之七阶五时说、天台智者之五时八教、日本上宫太子之五时教、睿山慈觉之二种教等十家。 |
| 胜鬘经述记 | 窥基 | 胜鬘经述记,二卷,唐窥基说,义令记。 |
| 定宗论 | 佚名 | 日本天台门徒莲刚撰,对法华宗高祖进行第一总述,提及法华宗师兄以及所学之法。 以简略的方式叙述了佛祖以及付法大师的相关内容。 文中提到述三论宗立祖有十未定,对三论宗立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 金光明经照解 | 宗晓 | 佛典注疏。南宋绍熙元年(1190)宗晓撰。二卷。是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注释“以天台《文句》(即智顗《金光明经文句》)为指南,复用诸家义记作辅翼”。总分十科:翻译部帙、五章大旨、三分分文、诸品生起、辨正讹谬、为为音训、点示句读、笺释事相、简择余疑、境观修显。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金光明经玄义科 | 佚名 | 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
| 金光明经文句科 | 佚名 | 金光明经文句科,一卷,明明德排定。 |
|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 从义 |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三卷,宋从义撰并序。 释光明玄义。 |
|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 | 从义 |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七卷,宋从义撰。 |
| 金光明经科注 | 佚名 | 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并序,附感应集。 |
|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 圆澄 | 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圆澄注。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的注释书。在释第一品中,作者认为:法分五教,说有五时,此经“准贤首所判,第四顿教,大乘所收,在方等之时”。本书撰成后,即刻本流通。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 | 佚名 | 简称《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心地观经浅注》。佛典注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来舟浅注。十卷(或十一卷)。是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注释书。书首有和硕庄亲王序,及《悬示》、《科文》各一卷。《悬示》分十门释经义: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能诠教体、宗趣通别、品目次第、传译时年、总释名题、别解文义(后二门在卷一中记述)。在“藏教所摄”中,作者认为此经“若以教摄经,正属顿教,分属终圆;若以经摄教,全收五教,更带人天”。本书撰成后即刻本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解深密经疏 | 圆测 | 佛典注疏。唐圆测撰。十卷(或四十卷)。约成于唐玄奘逝世(664)后不久,为圆测仅存的主要著作。是玄奘译《解深密经》的注释书。释经分为四门: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显所依为、依文正释。注释主要援引真谛译《解节经记》、《摄大乘论释》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其中卷十(或卷三十五)以后之疏文缺佚,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今人欢空从藏文迻译成汉文补齐。日人稻叶正就亦曾译自藏文本,补足此缺佚部分。 |
| 大乘密严经疏 | 法藏 | 大乘密严经疏,四卷,唐法藏撰,缺卷一。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 智旭 | 亦称《占察善恶业报经疏》,简称《占察经义疏》。佛典注疏。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撰。二卷。是菩提灯译《占察经》的注释书。此前十五年作者于云栖寺获得此经,后依经立忏及讲演分科,本书即在此基础上撰成。分五个方面阐述经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书首作者另撰有《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简称《占察经玄义》)一卷。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盂兰盆经疏新记 | 元照 | 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唐宗密疏并序,宋元照记。简称《报恩记》,亦称《芝园记》。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书中元照不同意宗密判《盂兰盆经》属“小乘律藏”的观点,而判该经属“大乘经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 佚名 |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普观述并序。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本书“合诸舆本,极思研精”,再加考订而成。对元照在《盂兰盆经疏新记》中批驳宗密有关此经在藏乘所摄问题上的观点,则予以反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 佚名 | 佛典注疏。宋遇荣撰。二卷。是发挥和疏注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著作。书前有“科文”一卷。正文有三部分内容:初释疏题目、二彰造疏人、三释疏本文。在“释疏本文”中,先举宗密“疏”,后随遇荣“钞”。全书分上、下两卷,每卷卷末有音释。此钞有“旧本”,为梵夹装,刊印何时不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以方册本刊行。 |
| 盂兰盆经疏钞余义 | 佚名 | 佛教著述。北宋熙宁元年(1068)日新撰。一卷。是在《孝衡钞》卷末音释的基础上所撰的一部人名、地名、事件等词汇的注释书。所收词目约六百余条。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盂兰盆经折中疏 | 佚名 | 盂兰盆经疏折中疏,一卷,清灵耀撰并序,有科文。全称《佛说盂兰盆经折中疏》。佛典注疏。清康熙十七年(1678)灵耀撰。是竺法护译《盂兰盆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有感于“《旧疏》(指宗密的《盂兰盆经疏》)依经判释,多约阿含事相,矩度井井,而未揭言外义趣;《新疏》(指智旭的《盂兰盆经新疏》)妙辩纵横,文义富丽,理观圆极,而似不合现文”,故撰本书,括疏通。注释分为两部分:(1)释总题;(2)释别文。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 盂兰盆经略疏 | 佚名 | 盂兰盆经略疏,一卷,清有炯令沙弥元奇依圭峰疏略出。佛典注疏。清光绪六年(1880)元奇书。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略抄本。据书后有炯书语称,系作者应乡人之请而抄,抄出宗密疏文中直释经文的文句,略去玄谈及释文中诸多引经据典的论证,“使文义简而易、近而彰”,不至于“使初学浅识未阅望门而退”。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