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经十二种 | 净挺 | 阅经十二种,十二卷,清净挺著,杨雍建序,黎元宽序,祁骏佳序。 |
| 佛祖三经指南 | 为霖道霈 | 佛祖三经指南,三卷,明道霈述并序,永觉老人序。禅宗历来重视《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沩山警策》,总称为“佛祖三经”。其中《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为学佛的启蒙入门之书,为禅僧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典籍。《沩山警策》为禅僧所必须铭记遵守的宝训。古来有关此三书的注疏甚多,皆无法满足禅僧的需要。故为霖道霈著此书,作为禅僧修佛习禅的指南。收入《续藏经》。 |
|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 | 与咸 |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八卷,宋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内题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或注菩萨戒经,附半月布萨法式。律学著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阐述天台大师之说的同时,指出后世诸师如传奥、法藏、明旷、道熙、顶山等的不少见解均违背了《菩萨戒义疏》的宗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因明大疏删注 | 熊十力 | 中国现代熊十力著。1926年出版。《因明大疏》即《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熊十力认为“唐贤疏述,虽累十家。独有基文,世称大疏”,它“提控纲纪,妙得论旨”。但它也有“虚浮破碎”、“舛词碎义,时复错见”,因而需要进行删注,故作该书。熊十力的“删”,实际是对《大疏》的一种改写,包括了“删、改、调、补”几方面内容,删去了原疏中非基本理论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来改动原文,调整疏文的顺序,使其更为通顺,同时还对疏文进行了增补。他的“注”也是“博征广引”“综练显了”,凝结了他的许多研究心得,不乏有新知卓见,内容也很丰富。熊的《删注》在写作体例上别具一格,是《大疏》的一种普及性注解,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明袾宏发隐并序,卷一末附半月诵戒仪式。全称《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简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律学著述。明万历十五年(1587)袾宏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各段经文前配有科文,疏文及发隐文则随各段经文而出。层次清晰,便于阅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梵网经记 | 传奥 | 律学著述。唐传奥述。二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虽古德著疏文广义丰,致令后徒思而不学”,故略述其要旨,使本书文约义丰,便于学人领会、受持。注释书有慧颙的科文及《钞》。本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辩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辩,一卷,明袾宏述。以上三种,出云栖法汇一至五,见新编续藏。 |
| 授决集 | 圆珍 | 日本平安时代的高僧圆珍述作,是佛教密宗领域的重要典籍。圆珍作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的创始人,曾入唐求法,广泛研习密宗等佛法,其著作深受唐代佛教思想影响。该书主要围绕密宗的授决仪轨展开,详细记载了密宗修行中师徒间传授法决的具体仪轨、相关咒语、手印以及理论依据,体现了密宗注重传承、强调仪轨庄严性的特点。 |
| 梵网经菩萨戒注 | 佚名 | 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宋慧因注并序,元惟大序,普秀序,郭天锡序,佚名题记。亦称《注梵网经》。律学著述。北宋绍圣三年(1096)慧因注。一卷(或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本书先释《梵网经菩萨戒序》,后释本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 智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唐智周撰,内题梵网经疏,存卷二、四。 |
| 梵网经菩萨戒疏 | 佚名 | 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唐法铣撰,首题梵网经疏,尾题菩萨戒疏,存上卷。 |
| 菩萨戒疏随见录 | 今释澹归 | 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明今释造,出遍行堂集卷四十九,今本编行堂集已佚,参见新编续藏。 |
| 梵网经玄义 | 智旭 | 梵网经玄义,一卷,明智旭述,道昉订。 |
| 梵网经合注 | 智旭 | 全称《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合注》。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智旭注,道昉订。七卷。本书释经为三分:放光发起分、正式法门分、流通益世分。注释重轻戒法,每戒均以十门明义,即:随文释义、性遮重轻、七众料简、大小同异、善识开遮、异熟果报、观心理解、忏悔行法、修证差别、性恶法门。见载于明《经山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 | 弘赞 |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明弘赞述,孙延铎序,有科文,附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
| 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 弘赞 | 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一卷,明弘赞注,木刻本一册。 |
| 梵网经直解 | 三昧寂光 | 全称《佛说梵网经直解》。律学著述。明寂光撰。二卷(或四卷、十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注释分为五个方面:(1)释经题目;(2)释译人名;(3)释经品题;(4)明分科义;(5)正解经文。本书于清乾隆二年(1737)准奏入藏,二十九年(1764)曾“重加删润……永为定本”,并于次年刻成。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 |
| 梵网经直解事义 | 三昧寂光 | 梵网经直解事义,一卷,明寂光着,戒润跋。 |
| 梵网经顺朱 | 圣可德玉 | 梵网经顺朱,二卷,清德玉顺朱并序,释经上下。 |
| 梵网经菩萨戒初津 | 书玉 | 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清书玉述并序。 |
| 十善业道经节要 | 智旭 | 明智旭编订。一卷。系唐代实叉难陀译《十善业道经》的新编摘要。书首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谕文。书后附智旭编订的《善恶十界业道品》。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地持论义记 | 净影慧远 | 地持论义记,十卷,隋慧远述,存卷三下、四上、五下,有丽本题记。 |
| 璎珞本业经疏 | 元晓 | 璎珞本业经疏,下卷,新罗元晓撰,附阅藏知津一则,缺上卷。 |
|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 | 道宣 | 律学著述。唐道宣撰。一卷。据作者自序称,贞观二十一年(647)于终南山丰德寺曾撰《删定戒本》,此次所撰《新删定戒本》系在对校佛陀耶舍、慧光、法愿三本的基础上,为解决其时惰学浮侈之徒不能全面、正确地领会前人撰作的旨趣而作。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