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枢要 | 智涌了然 | 十不二门枢要,二卷,宋了然述并序,与咸跋。 |
金刚錍论私记 | 明旷 | 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唐明旷记,日本辩才会,应廷瑞序,及粹跋,明凤跋。 |
金刚錍科 | 智圆 | 金刚錍科,一卷,宋净岳撰并序(目录作仁岳),慧湛题记,已见正藏三三及嘉兴起函,此只重出序科。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集并序。 |
金刚錍论义解 | 善月 | 金刚錍论义解,卷中,宋善月述,日本亮润题记。 |
金刚錍论释文 | 佚名 | 金刚錍论释文,三卷,宋时举释,清海眼会,卢复题记,日本谨白可畏题记。 |
始终心要注 | 从义 | 始终心要注,一卷,宋从义注。 |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 佚名 |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明正谧分会,日本亮润重刻序,明海眼合刻序,传灯总序,广镐跋,有科文。 |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 | 行满 |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一卷,唐行满述,外题天台宗大意。 |
六即义 | 行满 | 六即义,一卷,唐行满述。 |
天台宗未决 | 道邃 | 天台宗未决,一卷,问答十箇条,日本最澄疑问,唐道邃决义。 |
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 | 源清 | 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 |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 扶宗继忠 | 又作《四明仁岳往复书》。佛教书。北宋继忠集。7卷。收于《卍续藏》第九五册。集录北宋天台宗山家派与山外派和后山外派先后论战的7种著作。其中《释难抉宗记》为知礼所作,由此挑起山家、山外之争;知礼门人仁岳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止疑书》和《抉膜书》,辅佐其师驳斥山外派甚力。上述四篇主要围绕隋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略本和知礼所作《十不二门指要钞》、《观经疏妙宗钞》等书阐述观境真妄、别理随缘、理毒性恶、色具心具等重要论题。后仁岳在观心观佛等问题上和知礼发生分歧,遂作《十谏书》、《雪谤书》对抗其师,知礼乃作《解谤书》驳斥。仁岳以山家派健将,改投山外派门下,成为后山外派代表人物。本书与《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为研究宋代天台宗的重要资料。 |
金园集 | 遵式 | 金园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金园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孟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 |
宝云振祖集 | 宗晓 | 宝云振祖集,一卷,宋宗晓编并序。大正附于四明教行录之后。 |
螺溪振祖集 | 佚名 | 螺溪振祖集。一卷。宋元悟编。大正附于四明教行录之后。 |
闲居编 | 智圆 | 闲居编,五十一卷,宋智圆著并序,吴遵路序,浩肱跋,元敬跋(二篇),附撰述目录。杂著,诗文集,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
天竺别集 | 遵式 | 天竺别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天竺别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仲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 |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 佚名 |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 |
别传心法议 | 戒珠 | 别传心法议,一卷,残册,宋戒珠撰,附祭怀要禅师文。 |
三千有门颂略解 | 佚名 | 三千有门颂略解,一卷,明真觉略解并简序,附宋陈瓘书,楼钥跋,法照跋,明冯梦祯书及序,智旭后序。 |
复宗集 | 与咸 | 复宗集,卷下,宋与咸述,日本佚名跋。 |
不可刹那无此君 | 葛天民 |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
竹庵草录 | 可观 | 竹庵草录,一卷,宋可观撰,前缺,附续添,日本光谦刊行序。 |
圆顿宗眼 | 逸堂法登 | 圆顿宗眼,一卷,宋法登述并序。 |
议中兴教观 | 逸堂法登 | 议中兴教观,一卷,宋法登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