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조선 고종),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诚轩。是朝鲜仁祖李倧的九世孙、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嫡次子。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李熙出生于汉城贞善坊,同治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朝鲜哲宗李昪无嗣而薨,在神贞王后赵氏的指定下,他以王室旁支身份入承翼宗大王(孝明世子)大统,并被宗主国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摆脱清朝属国的地位,成为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他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1895年1月)称“大君主”,十一月建年号“建阳”。建阳二年(1897年)改元“光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得罪日本而被迫退位,称“太皇帝”。隆熙四年(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德寿宫李太王。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病逝(一说被日本人毒死),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索。死后庙号高宗,谥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葬于洪陵。 |
朝鲜王朝实录[哲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哲宗实录]。李昪(1831年—1864年),即朝鲜哲宗(조선 철종),朝鲜王朝第25代君主(1849年—1864年在位)。字道升,号大勇斋,曾用名李元范,是朝鲜英祖李昑的玄孙,全溪大院君李㼅之子。李昪早年流落江华岛,生活落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朝鲜宪宗去世后,在纯元王后金氏的指定下,以王室旁支身份入嗣朝鲜纯祖大统,继承王位。在位期间,安东金氏专权,国政昏暗,虽然没有出现大动荡的局面,但朝鲜内外部的危机在他在位时急速积聚,整个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64年1月16日)去世。时年33岁。庙号哲宗,谥号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清朝赐谥“忠敬”),葬于睿陵。他没有子嗣,由另一王族旁支李熙继承王位,是为朝鲜高宗。大韩帝国建立后朝鲜纯宗追尊李昪为哲宗章皇帝。 |
朝鲜王朝实录[宪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宪宗实录]。李烉(1827年-1849年),即朝鲜宪宗(조선 헌종),朝鲜王朝第24代君主(1834年—1849年在位)。字文应,号元轩,是朝鲜纯祖李玜之孙、朝鲜文祖(孝明世子)李旲之子,母为神贞翼皇后赵氏(神贞王后)。李烉在八岁时以王世孙身份继位,祖母纯元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相继弄权,二十三岁英年早逝,庙号宪宗,谥号经文纬武明仁哲孝大王,葬于景陵。清朝赐谥“庄肃”。纯宗隆熙二年(1908年),追尊为宪宗成皇帝。 |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李玜(1790年—1834年),即朝鲜纯祖(조선 순조),字公宝,号纯斋,朝鲜王朝第23任君主(1800年—1834年在位)。朝鲜正祖李祘次子,生母为绥嫔朴氏。李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出生在汉城昌庆宫,于嘉庆五年(18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同年即位,由英祖贞纯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嘉庆六年(1801年)发生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嘉庆九年(1804年)亲政,翌年贞纯王后去世,李玜的丈人金祖淳逐渐掌握实权,开启了安东金氏近60年的势道政治时期。任内释放所有公奴婢,并扩大“庶孽通清”的范围,松动庶孽禁锢法,但朝鲜王朝的国势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衰落,并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爆发洪景来起义。道光二年(1827年)命世子李旲代理听政,三年后李旲去世。李玜也在道光九年(1834年)薨逝,享年四十五岁,世孙李烉嗣位,是为宪宗。 |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李祘(1752年—1800年),即朝鲜正祖(조선 정조),朝鲜王朝第22任君主(1776年—1800年在位)。字亨运,号弘斋、万川明月主人翁,朝鲜英祖李昑之孙、思悼世子(后追尊庄祖)李愃之子。生母是惠庆宫洪氏(后追尊献敬王后)。李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被立为王世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父亲李愃死亡(壬午祸变)后被过继给已故的伯父孝章世子李緈为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代理听政,翌年继承王位,随即铲除反对派洪麟汉、郑厚谦等,颁布《明义录》,阐明自己的正统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罢黜权臣洪国荣,巩固了王权。任内朝廷分为“时派”和“僻派”,但李祘始终能驾驭朋党,稳固地掌握权力。李祘任内多有建树,他设立奎章阁,营建水原华城,创设壮勇营,实行通共政策,废止除六矣廛以外所有商店的禁乱廛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开始正视清朝,并吸收清朝文化。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者型君主,留下《弘斋全书》184卷,其作品数量居朝鲜半岛历代君主之冠。他执政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空前繁荣,与其祖父英祖统治时期合称“英正时代”,被认为是朝鲜王朝的中兴时期。 嘉庆五年(1800年),李祘薨逝,享年四十九岁。死后庙号正宗,谥号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大王(清朝赐谥恭宣),葬于健陵。大韩帝国建立后,朝鲜高宗追尊李祘为帝,庙号正祖,谥号敬天明道洪德显谟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宣皇帝。 |
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李昑(1694年—1776年),即朝鲜英祖(조선 영조),朝鲜王朝第21任君主(1724年—1776年在位)。乳名禧寿,字光叔,号养性轩。朝鲜肃宗李焞次子(加上夭折者为第四子),朝鲜景宗李昀之弟,生母为淑嫔崔氏。李昑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封延礽君。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兄长景宗立为王世弟。雍正二年(1724年)继承王位。即位后就除掉了制造“辛壬狱事”的金一镜、睦虎龙,并于雍正六年(1728年)镇压了少论和南人中的激进派所掀起的李麟佐之乱。他标榜“荡平政策”,试图通过平衡老论、少论等朋党的势力等来缓和党争,由此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与王权。乾隆二十年(1755年)颁布阐明自己正统性的《阐义昭鉴》,同时确立了老论的优势地位。然而党争并未平息,他与思悼世子李愃的矛盾也日益深化,最终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处死思悼世子,是为壬午祸变。李昑在位时期,实施了以均役法为代表的惠民政策,编纂与刊行大量书籍,朝鲜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开创了继朝鲜世宗到成宗时期以后朝鲜王朝又一个全盛时期。李昑的在位时间和寿命均居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之冠。登位五十二年之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三岁,庙号英宗(朝鲜高宗时改为“英祖”),谥号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清朝赐谥“庄顺”),葬于元陵,由王世孙李祘继位,是为正祖。 |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景宗实录》经历了5年多的岁月,于英祖8年(1732)时编纂完毕。正祖初期,在编纂《英祖实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景宗实录》里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展开了修正作业。在位不过4年的《景宗实录》的编纂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其原因在于英祖初期发生了戊申之乱(李麟佐之乱)等复杂的政治动乱。正因为《景宗实录》是在英祖初期复杂的政局之下编纂而成的,所以,正祖初期在编纂《英宗实录》时,《景宗实录》的问题开始暴露,最成问题的就是对景宗即位初期的所谓“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所作的叙述。该事件指的是景宗即位后,少论派掌握政权。之前,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老论四大臣曾促使延礽君(日后的英祖)被册封为世弟并代理听政。对此,少论派心怀不满,从而诬告并肃清老论四大臣。日后,英祖当上国王,就这一事件,站在老论派一边,制定了明确的评判基准。而关于英祖所下的这一处分,《景宗实录》中的记载却没有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正祖初期对“辛壬士祸”的记述部分进行了修正,之后印刷出来的便是《景宗大王修正实录》(5卷),该书同《英祖实录》一起共印刷了5件,分别收藏在春秋馆和地方的四大史库里。负责编纂《英祖实录》的黄景源、蔡龙臣、赵、李命植等人参与了《景宗大王修正实录》的编纂。 |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李昀(1688年—1724年),即朝鲜景宗(조선 경종),朝鲜王朝的第20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是朝鲜肃宗李焞长子,生母为禧嫔张氏。李昀自幼生长于朋党之争的漩涡中,在其过程中遭遇生母被赐死的人伦惨变,因而遭到沉重打击,身体孱弱,行为怪异,即位后无法处理国政,膝下也没有一儿半女。老论派和少论派之间的矛盾在他统治期间加剧,少论以维护李昀的名义而掀起“辛壬狱事(辛壬士祸)”,对老论展开大清洗,从而取代老论掌权。但李昀在位仅四年即薨逝,由其弟李昑嗣位,少论专权的局面随之逐渐瓦解。李昀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赐谥“恪恭” ),葬于懿陵。 |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补阙正误]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补阙正误]。前任国王升遐以后,新任国王通常要纂修有关前一王朝的实录。按照这一惯例,景宗元年(1721)4月,设置了实录纂修厅,开始了肃宗实录的纂修作业。首先,到了景宗3年(1723)2月,完成了对春秋馆《时政记》这一基本史料的删节作业。随后,以删节的《时政记》和《承政院日记》等资料为基础,开始进行实录原稿的纂修作业。该项作业在景宗时期没能完成,到了下任国王——英祖3年(1727)2月才得以完成,纂修一共用了4年的时间。即刻被送到校书馆,开始进行活字印刷,同年11月印刷结束。然而,实录是以老论派为中心而编纂的,对此,少论派有所不满,不得已只好又编纂《补阙正误》。这样,追加了《补阙正误》之后,到了次年,即英祖4年(1728)3月,实录总算最终完成。对于在实录中追加《补阙正误》,这次是唯一的一次。 |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李焞(1661年—1720年),即朝鲜肃宗(조선 숙종),朝鲜王朝第19任君主(1674年—1720年在位)。幼名龙祥,字明普,是朝鲜显宗李棩与明圣王后金氏的独子。李焞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立为王世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继承王位。任内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朋党之争达到高潮,加之仁显王后与张禧嫔的后宫斗争,导致朝廷先后发生了三次被称为“换局”的大规模人事更迭(庚申换局、己巳换局、甲戌换局)。在社会经济上,进一步推广大同法,展开对良役制度的改革,发行金属货币常平通宝。在思想文化上,儒学书院盛行,并通过建立大报坛来强化“尊周思明”的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上,与清朝、日本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关系,但与两国都发生了边界人员纠纷。为此朝鲜与清朝勘测边界,立长白山定界碑,同时加强了对郁陵岛的管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焞薨逝,享年六十岁。庙号肃宗,谥号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葬于明陵。世子李昀继位,是为景宗。 |
朝鲜王朝实录[显宗改修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显宗改修实录]。如前所述,开始于肃宗即位之年,而结束于肃宗3年(1677)9月的《显宗实录》是由南人所编纂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出南人的立场。不过,到了肃宗6年(1680),许积等南人受庚申换局这一逆谋事件的牵连而被挤出了政坛之外。西人掌控政权后,立刻于同年7月开始,进行《显宗实录》的重新改修作业,该作业于肃宗9年(1683)3月结束。领议政金寿恒等西人主张,之前的《显宗实录》为担任总裁的南人许积所领导编纂的,内容上有失公正。有的大臣甚至极力进谏说,该实录为奸臣们盗用史笔编纂而成的。不过,最重要的意见分歧还在于对显宗时期礼讼的解释上,这也是两党派之间的殊死之争。实录的改修作业中途曾因遇到仁敬王后的国丧而暂时中断。最后,历经了3年的岁月,于肃宗9年(1683)时终于得以完成。总之,继《宣祖实录》的修改之后,《显宗实录》是第二次被修改。实录的修改主要源于党派之间政策上的差异,所以,很难判定谁是谁非。可以说修改后的实录与原来的实录都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同时参考二者是很有必要的。 |
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实录]。李棩(1641年—1674年),即朝鲜显宗(조선 현종),字景直,朝鲜王朝第18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李棩生于清朝盛京(今中国沈阳),是朝鲜孝宗李淏与仁宣王后张氏的嫡长子。在朝鲜仁祖立孝宗为王世子后,李棩成为王世孙,孝宗即位后,立李棩为王世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王位。任内党争渐起,围绕慈懿大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为孝宗和仁宣王后服丧的问题,先后发生了“己亥礼讼”和“甲寅礼讼”,其最终结果是南人党取代西人党执掌政权。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享年三十四岁。死后庙号显宗,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赐谥“庄恪”),葬于崇陵。 |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李淏(1619年—1659年),即朝鲜孝宗(조선 효종),字静渊,号竹梧,朝鲜王朝第17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李淏是朝鲜仁祖李倧次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早年受封凤林大君,丙子胡乱期间在江华岛被清军俘虏,后与其兄昭显世子等被押赴清朝为质。顺治二年(1645年)回国,适逢昭显世子病故,仁祖遂立李淏为王世子。顺治六年(1649年)继位,任内酝酿“北伐论”,大规模扩充财政与军备。同时应清朝要求,两次出兵黑龙江,配合清军击退俄国侵略者,史称“罗禅征伐”。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葬于宁陵。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李倧(1595年—1649年),即朝鲜仁祖(조선 인조),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李倧初封绫阳君,光海君时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视为王位威胁,屡遭迫害。天启三年(1623年)李倧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孝宗8年(1657)时,修正了光海君时期所编纂的《宣祖实录》,然后编纂成《宣祖修正实录》。光海君时期,由东人分裂出来的北人执掌大权,《宣祖实录》为这一时期所编纂。《宣祖实录》的编纂始于光海君元年(1609)7月,完成于光海君8年(1616)11月。最初参与编纂的人士以总裁官李恒福为首,还包括李好闵、申钦、柳根、李尔瞻、李廷龟、李尚毅、尹昉、朴承宗、李睟光等。不过,光海君5年,随着癸丑祸狱(仁穆大妃被废位)的发生,政治上出现了变动,编纂改由奇自献、李尔瞻、朴健等北人主导完成。《〈宣祖大王〉实录修正厅仪轨》(孝宗8年,1657) 然而,对于罢黜光海君后执掌王权的仁祖及西人来说,全部接受《宣祖实录》有些困难。特别是仁穆大妃是因光海君而被废位,并成为庶人的。因此和其相关的记录更是难以接受。所以,从西人执政的仁祖初期起,便展开了对《宣祖实录》的修正作业,不过,该修正作业并没有完成。因为以李适之乱为首,丁卯胡乱、丙子胡乱等事件接连发生,导致修正作业被迫中断。而且,主导修正作业的李植身亡,这也给修正作业造成了影响。修正作业到了孝宗时期才最终完成。 |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李昖(1552年—1608年),即朝鲜宣祖(조선 선조),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1567年—1608年在位)。他是朝鲜中宗李怿之孙,德兴大院君李岹第三子,朝鲜明宗李峘之侄。李昖初名钧,早年受封河城君。隆庆元年(1567年),朝鲜明宗无嗣而薨,他以明宗嗣子身份入继王统,并更名为“昖”。在位期间,士林势力全面主导政局,但不久后就分化为东人、西人、南人、北人等朋党,展开激烈的党争。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壬辰倭乱爆发,李昖逃亡鸭绿江边的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救,在明朝支援下,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驱逐日军,结束战争。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李昖薨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宣宗(光海君李珲在位时升格为宣祖),谥号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明朝赐谥昭敬,葬于穆陵。 |
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实录]李峘(1534年—1567年),即朝鲜明宗(조선 명종),朝鲜王朝第十三任君主(1545年—1567年在位),字对阳,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为文定王后尹氏。李峘初封庆原大君,朝鲜仁宗无嗣而薨后继承王位,文定王后垂帘听政。继位不久后发生乙巳士祸,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肃清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掌控朝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亲政,后起用李梁以分尹元衡之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后,外戚专权的时代落下帷幕。隆庆元年(1567年),李峘薨逝,享年三十四岁。死后庙号明宗,谥号献毅昭文光肃敬孝大王,明朝赐谥恭宪,葬于康陵。由于其独子顺怀世子李暊早卒,故传位于其侄河城君李钧,即朝鲜宣祖李昖。 |
朝鲜王朝实录[仁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宗实录]。李峼(1515年—1545年),即朝鲜仁宗(조선 인종),朝鲜王朝第十二任君主(1544年—1545年在位)。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朝鲜中宗李怿之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不久因血崩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正德十五年(152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次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仅七个月有余,是朝鲜国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 |
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李怿(1488年—1544年),即朝鲜中宗(조선 중종),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1506年—1544年在位)。字乐天,是朝鲜成宗李娎嫡次子,燕山君李㦕异母弟,母为贞显王后尹氏。李怿出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初五日,弘治七年(1494年)受封“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官员发动政变,废黜李㦕,迎立李怿,是为中宗反正。李怿在位期间,朝廷内部勋旧与士林的冲突达到极点,李怿起初欲重用赵光祖为首的士林派,但最终还是与勋旧派站在一起,导致己卯士祸的发生,士林派被逐出朝廷。李怿为人优柔寡断,先后受制于朴元宗、南衮、沈贞、金安老等权臣,经历废妻(废黜端敬王后)、杀兄(赐死甄城君)、杀子(赐死福城君)的变故。晚年又因王位继承问题而陷入大尹(尹任为首)、小尹(尹元衡为首)两派外戚集团的斗争之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怿薨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中宗,谥号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明朝赐谥恭僖,葬于靖陵。世子李峼继位,是为仁宗。 |
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㦕(1476年11月23日—1506年11月20日),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5年—1506年在位),是朝鲜成宗李娎的嫡长子,朝鲜中宗李怿的异母兄,生母为废妃尹氏(齐献王后)。李㦕乳名无作金,幼年时母亲被废黜并遭赐死,因此他从小被贞显王后抚养。他在八岁时被立为王世子,十九岁继承王位。在位期间,他追求绝对王权,先后发动两次“士祸”(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屠戮朝臣,士林和勋旧两派都被打压。到了在位后期,他愈发荒淫无道,其暴政导致人心尽失。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大臣发动政变,废黜李㦕,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李㦕之子皆被赐死,他本人也被废为燕山君,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病死,时年三十一岁。李㦕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他是朝鲜王朝继鲁山君(朝鲜端宗)之后第二位废主,死后无庙号、谥号、陵号,后世一般以他被废后的封号“燕山君”(연산군)来称呼。 |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李娎(1457年—1495年),即朝鲜成宗(조선 성종),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1469年—1495年在位),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母为昭惠王后韩氏。李娎生于天顺元年七月三十日(1457年8月19日),出生一个多月后,父亲懿敬世子过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承袭,李娎则被封为者山君。成化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469年12月31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李娎奉祖母贞熹王后之命,于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起初由贞熹王后垂帘听政,成化十二年(1476年)亲政,在位期间颁行《经国大典》,大举起用士林势力,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言论三司”制度,编修或刊行《国朝五礼仪》《东文选》《东国通鉴》《东国舆地胜览》等书籍,重视文治,崇儒抑佛,对外则两次越境征伐女真。在他的统治下,朝鲜国泰民安,因此他被誉为“太平圣君”。 弘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495年1月20日),李娎薨于昌德宫大造殿,享年三十八岁。庙号成宗,谥号仁文宪武钦圣恭孝大王,明朝赐谥康靖,葬于宣陵。 |
朝鲜王朝实录[睿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睿宗实录]。李晄(1450年—1469年),即朝鲜睿宗(조선 예종),朝鲜王朝第八任君主(1468年—1469年在位),字平甫,又字明照,是朝鲜世祖李瑈次子,母为贞熹王后尹氏。初封海阳大君,天顺元年(1457年)其兄懿敬世子李暲(朝鲜德宗)亡故后被立为王世子,成化四年(1468年)继位,成化五年(1469年)被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同年去世。死后庙号睿宗,明朝赐谥号襄悼,朝鲜加谥为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葬于昌陵。侄子李娎即位,是为成宗。 |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李瑈(1417年—1468年),即朝鲜世祖(조선 세조),字粹之,朝鲜王朝第七任君主(1455年—1468年在位)。他是朝鲜世宗李祹嫡次子,朝鲜文宗李珦之弟。其母为昭宪王后沈氏。李瑈生性豪迈,文武双全。世宗时相继受封晋平大君、咸平大君、晋阳大君、首阳大君。景泰三年(1452年)出使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肃清胞弟安平大君及重臣金宗瑞等的势力,掌握实权。景泰六年(1455年)迫使侄子朝鲜端宗禅位,翌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即位初期,他镇压了“死六臣”及胞弟锦城大君等兴起的端宗复辟运动,巩固了统治。他对内加强专制王权及中央集权,修纂《经国大典》,完善典章制度,实行职田法,崇尚佛教,整顿武备;对外两次越境征伐女真,宣扬国威,并在“事大交邻”的原则下与明朝、日本、琉球保持友好关系。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初七日,李瑈传位于世子李晄,次日薨逝,享年五十二岁。庙号世祖,明朝赐谥号“惠庄”。朝鲜加谥曰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葬于光陵。 |
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弘暐(1441年—1457年),即朝鲜端宗(조선 단종),朝鲜王朝第6任君主(1452年—1455年在位),朝鲜文宗李珦之子,生母显德王后权氏,出生后不久,生母显德王后去世。他于1448年被立为王世孙,1450年被立为王世子,1452年即位。李弘暐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在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1455年李弘暐被迫禅位于李瑈,他虽被尊为太上王,然而处境无异于软禁。1456年,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谋使李弘暐复位,事败,处以极刑,是为死六臣事件。翌年,又有锦城大君图谋举兵推翻李瑈,亦失败,李弘暐也被废黜太上王之位,贬为鲁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遇害。朝鲜肃宗年间复位,追上庙号“端宗”,谥号“恭懿温文纯定安庄景顺敦孝大王”。葬于江原道宁越郡的庄陵。 |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 | 佚名 |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李珦(1414年—1452年),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1450—1452年在位)。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三日生于汉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月册封为王世子。正统十年(1445年),因朝鲜世宗身体抱恙,开始协助处理政务。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薨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李珦继承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李珦薨于康宁殿。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葬于显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