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木皮散人鼓词 | 贾凫西 | 鼓词作品。清贾应宠作。有多种版本传世。主要有卢氏慎始斋精刻本《木皮词》、北平中华印书局铅印本《木皮鼓词》、昌平赵氏藏刘阶平编印本《木皮词》、光绪三十三年(1907)叶氏观古堂刊《双楳景闇丛书》本《木皮散人鼓词》、清末石印本《江湖鼓词》、宣统二年(1910)上海章福记石印本《绘图警世钟》、潍县和记印刷局铅印本《木皮子传》、自笑轩主人校订童友社石印本《木皮子传》、民国二年(1913)瞰地楼书社石印本《木皮子传》、嘉庆间传抄本《木皮子传》,文字内容多有不同。1982年齐鲁书社排印关德栋、周中明《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即以卢氏本为底本,校以上述其他各本而成。前为《历代史略鼓词》,凡开场致语、引子、正传、尾声四部分,后为《太师挚适齐全章》鼓词,附录传记、序跋及贾应宠所著《澹圃诗草》,为今传最佳本。 |
梨园原 | 黄旛绰 | 戏曲表演专著。清黄旛绰等著。清乾嘉年间,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汇集他平生表演所学所得,著成一书名为《明心鉴》,后经其友人胥园居士庄肇奎增补了一些考证,改名为《梨园原》,1819年玉成其序。仅有抄本,原稿因保存不善,颇有伤损。道光年间,黄旛绰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得此残稿,托友人秋泉居士叶元清代为修订,并增补了他们二人的表演心得,于1829年序其原委,并以抄本流行于世。1917年梦菊居士汇辑了上述两个抄本,再次加以修订,并首次以铅印出版。后上海出版的两种石印本(附于《梨园大全》内)和北京中华印字馆出版的铅印本,(附于《老狼讨封》内)都是根据梦菊居士本重印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收录了此书。《梨园原》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论述表演艺术的专著,是研究明末清初到乾隆嘉庆年间昆山腔表演艺术的重要资料。本书首先追溯了戏统源流、行当始末、角色分类和鼓板乐式,然后陈述了“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提出了“凡男女角色,既妆何等人,即当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则能使看者触目动情,始为现身说法”,以及“面状中生”、 “按情行腔”、 “势贵如真”等创作原则,并主张演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镜中影”, “无虚日”,持之以恒地每天坚持练习。这些论述都是十分宝贵的舞台经验。 |
乐府群玉 | 佚名 | 散曲总集。全名《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元无名氏编,任讷考证为元胡存善编,未有确证。五卷。成书于《阳春白雪》之后,《太平乐府》之前。专收小令,不载套数。体例以作家为序,故称“类聚名贤”。收元刘时中、任昱等知名作者二十一家、失名者二家之小令共六百二十七首。其中三百二十五首为是集独具。又元乔吉《惺惺道人乐府》、张可久《今乐府》二书失传已久,而赖是集全录原书得存。但其中亦有少数以调系人,造成体例不一之处。有明抄本、罗振玉心井庵抄本、吴梅校新过录本、任讷《散曲丛刊》校订本(附录“诸家传略”并据《乐府群珠》补录三家八十七首)、隋树森校订本。 |
剧说 | 焦循 | 古典戏曲论著汇辑。6卷。清人焦循撰。本书所收的有关戏曲的评论文字,是从近200部前人的杂著或专著中辑录出来的,其中也包含有焦循个人的一些见闻。本书旁搜博引,其所引用的典籍有的早已失传,有的是罕见的珍本,焦循用了极大的功夫,剔捡搜寻,汇集成6卷内容极为丰富的戏曲史料。其中有关于戏曲的起源、流变,剧情取材的本事,剧本演出的盛况、反响,戏曲角色的扮演,道具的使用,戏曲作者和演员的生平、逸事等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的必备书籍。所不足的,是辑录者对资料有顺手拈来之嫌,缺乏分类编排,因而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剧说》存有稿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又有《读曲丛刊》本,以后的《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国学基本丛书》、《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等本都属于《读曲丛刊》本系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了《剧说》单行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并据稿本做了比勘。 |
剧话 | 李调元 |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
咏史诗 | 胡曾 | 二卷。唐胡曾 (约877前后在世)撰。胡曾字不详,长沙人《全唐诗》作邵阳人。生卒年不详。曾诗有云:“故园寥落在长沙”,故从)其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初累举不第,咸通中,始中进士,尝为汉南节度从事。高骈镇蜀,辟为书记。曾居军幕,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唐才子传》作一卷,此从全唐诗)有咸通时人陈盖为之注,及《安定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本集是编杂咏史事,各以地名为题,自共工之不周山,迄于隋之汴水,不分卷数,此诗共一百五十首七言绝句,并分为二卷。附有注释,在每诗之下汇录史书以为证,其中颇有张冠李戴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对本书评价不高,认为 “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诗命意缺乏深警之旨,词句也颇浅显直露,可正是因此,所以这些诗在民间较为流行,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就曾一再引证有关各篇。此集为 《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均著录有三卷本;《四部丛刊三编》收有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三卷本。 |
苏诗补注 | 查慎行 | 苏轼诗集注本。五十卷。又名《补注东坡编年诗》、《东坡先生诗补注》。清查慎行注。查氏先是不满于题名王十朋纂辑之《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曾为之驳正瑕亹,积久渐成卷帙。后读宋荦新刻之《施注苏诗》,因复补辑旧闻,而成是书。查氏勘验原书,参照他本,补录宋荦所删之处,以存旧貌。又采撷众书,增其未收之作,详其未详之处,正其纪事与郡县山川名称之讹。有先后错乱及将他人之诗混入苏集者,均细加考订,一一标出,全书按写作年代重新编排,得正集四十五卷,补录帖子词、口号一卷,遗诗补编二卷,他集互见诗二卷。他人同时倡和之作散附各诗之后。冯应榴《苏诗合注》、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及其他后出苏诗编注本均受其影响。是书前载宋孝宗御制苏文忠公集序并赞,康熙壬午(1702)查慎行所撰《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例略》、《东坡先生年表》、《苏诗补注采辑书目》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卷帙浩博,不免牴牾,……然考核地理,订正年月,引据时事,原原本本,无不具有条理,非唯邵注新本所不及,即施注原本亦出其下,现行苏诗之注,以此本居最。”是书查氏草于康熙十二年(1673),基本完稿于康熙十八年,康熙四十一年才最后成书。据载,海昌蒋氏存有《初白手稿》。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香雨斋刊本,较通行,《四库全书》即据当时通行本收入。 |
散原精舍诗集 | 陈三立 |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开篇为《始春初堂望钟山余雪》,终卷为《为姚虞琴题吴柳堂侍御罔极图遗墨》。陈三立在《题辞》中说:“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纲《序言》说:“《散原先生手书诗稿》起民国八年己未,讫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与刊本《散原精舍诗》同。惟稿本录存《为海客索赠鼓娘诗》、《雪娘曲》、《庸庵尚书逸社第二集诗》、《庸庵尚书来游白下赋赠》、《寄题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寿诗》等篇汰不入刊本,盖一时酬答遣兴之什,去取间有所经界也。”“先生诗造辞精眇,不苟下一字,侔色揣称,务极深美之致,稿端窜异之迹斑然可征。颖悟之士,抽绎巧绘,宜有会心。”“先生书法法山谷,略参以北碑,不假钩勒而幽姿古趣横溢毫端”。按:此诗稿原件的收藏者陈新午为陈三立之次女,俞大维之妻。此书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纲为陈三立之内侄,俞大维之弟。 |
日涉园集 | 李彭 | 宋诗别集。李彭撰。《直斋书录解题》卷20著录此书为10卷,但世间久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各韵检出李彭诗720余首,校订讹谬,重编为10卷,以还其旧貌。前4卷为五言古诗,卷5、卷6为七言古诗,卷7为五律及五言长律,卷8为七律及七言长律,卷9、卷10为五、七言绝句及采自《玉涧小集》的补遗7首。此书除《四库全书》本,后又有《豫章丛书》本。另外,《两宋名贤小集》中还辑有诗人的《玉涧小集》1卷。宋代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称诗人“颇博览强记,然诗体拘狭少变化。”《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刘克庄所论为近是,“然边幅未宏,而捶炼精研、时多警策,颇见磨淬之功,在江西派中与谢逸、洪朋诸人足相颉颃,终非江湖末派所能及也。” |
秋声集 | 黄镇成 | 元诗别集。黄镇成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秋声集》传世各本卷数并不一致。有9卷本,现存明洪武十一年(1378)黄钧刻本;有10卷本,现存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锦刻本,并有附录1卷,顾嗣立编《元诗选》所据即10卷本,卷首有郑潜序;有4卷本,现存明人何望海刊本、清顺治十一年(1654)萧雯刻本及数种清抄善本,《四库全书》即以4卷本为底本。4卷本流传较广,卷首有黄镇成(署为秋声子)自序。卷1为歌,卷2为五言古诗、五言排律,卷3为五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在自序中,黄镇成这样作了解题:“秋声可有可无,余言亦可有可无,故录之以为《秋声集》。”集中的诗以七言绝句数量最多,水平也高于其他诸体。总的来说,黄镇成诗以表达优游山水的隐逸情怀为主调。《四库全书总目》对《秋声集》评价不高,说:“今观其集,大抵边幅稍狭,气味稍薄,盖限于才弱之故。”但总目又指出:“然近体出以洁雅,古体出以清省,亦复善用其短。故格韵楚楚,颇得钱郎遗意,较元代纤秾之体,固超然尘壒之外也。” |
金花女 | 佚名 |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未见明清诸家戏曲书目著录。写青州书生刘永,年少多才,娶金花女为妻。因家境贫寒,金花常遭兄嫂的凌辱。刘永欲赴试,金花向兄嫂借贷,不允。夫妇相偕入京,途中遇强人抢劫,金花投水。后2人遇救。金花返兄家,誓不再嫁,其嫂逼迫她上山牧羊。后刘永及第授官,途经金花女投江处致祭,不意在南山与她相会,夫妇团圆。这是潮调剧本,梨园戏、潮剧仍有此剧目。今存明万历间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据以影印。 |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 冯梦龙 | 拟民歌集。明冯梦龙(1574—1646)撰。一卷。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是书摹拟民歌,采用《夹竹桃》调,以顶针格形式,每首末句必用《千家诗》,故名。共收录拟民歌之作一百二十三首,包括前叙、后序各一首,内容多系“郎情女意”、怀人恋旧之情歌,大都以女子口吻唱抒幽期密约,相思爱恋等,其中不乏低级庸俗之作。有明刊本,一九五九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等。 |
花笺记 | 佚名 | 清木鱼歌作品。一说作于明末。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福文堂刊本,全名《第八才子花笺》,今较通行者为民初刊本《静净斋第八才子花笺记》,五卷六十三则。述吴江官宦子弟梁亦沧游学苏州,在舅父家遇舅母甥女杨瑶仙,别后思念不已,邀表兄姚生去杨府拜见官居都督的杨父,在花园见瑶仙题于花笺之诗作,遂和诗一首。瑶仙见诗,经婢女云香斡旋,与亦沧相会,私订终身。不料梁父致仕返故里,与刘尚书同舟,刘将其女玉卿许配亦沧,梁父并召亦沧返里。瑶仙闻亦沧订婚,恨其负义,适杨父奉旨出征,全家迁居京城。大比之年,亦沧与姚生入京应试得中,闻杨都督在边关失利被围,即上表自请带兵出征。将至边关,中敌军埋伏,退守山坡。京中误传亦沧战死,刘尚书将玉卿另许蓝公子。玉卿愤而投江,为龙提学救去,收为义女。时姚生解粮至边关,知亦沧未死,即与主帅定计,由杨都督与亦沧两路合击,大获全胜。亦沧凯旋,向帝奏明与瑶仙婚姻事,遂奉旨完婚。其时龙提学升官入京,朝见时奏玉卿事,皇帝命玉卿亦归亦沧。作品于十九世纪传入欧洲,曾先后译成英文、德文。 |
花部农谭 | 焦循 | 古典戏曲论著。1卷。清人焦循著。李斗《扬州画舫录》说:“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农谭”,即农家人的谈论。这部论著是焦循于柳荫豆棚之下和农人“闲谈”的记录。谈锋主要针对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戏剧,就其本事和故事来源、梗概做了论述。这是花部兴起后,较早的一部专门评论花部戏曲之作。当时(尤其是上层人物)只重雅部——昆曲,对于花部不屑一顾,认为其鄙俗粗疏。可是焦循在前言中却说道:“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他认为昆曲谐于律,而听者不看戏文,则茫然不知唱的是什么。可是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花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所以他对于花部10部名剧大加称颂,如认为花部《铁丘坟》有昆曲《八义记》所不能及者。还指出大众喜爱花部戏剧,“前一日演《双珠·天打》(昆曲),观者视之漠然;明日演《清风亭》(花部),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 |
衡曲麈谭 | [明]张琦 |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
度曲须知 | 沈宠绥 | 昆曲声乐论著。明沈宠绥撰。有明崇祯十二年(1639)原刻本,现今通行的是1959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排印本。全书三十六章,首章《曲运隆衰》论述了南北曲声腔的源流、沿革及兴衰。最后两章《律曲前言》和《亨屯曲遇》分别节引了魏良辅和王骥德的部分曲论。其余多为解说南北曲歌唱中念字的格律与技巧,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总结了出字、收音和反切字音等方法。同时还编成各种口诀,如《四声宜忌总诀》、《出字总诀》、《收音总诀》、《入声收诀》等,以帮助唱者掌握声韵要领。本书是著者继《弦索辨讹》之后而作的姊妹篇,《弦索辨讹》专论北曲,侧重于提示范例,本书则兼论南北曲,重在理论阐述,有许多前人未发的精辟见解,是后世昆曲艺人度曲、演唱的重要参考书。 |
二十四赋品 | 魏谦升 | 《二十四赋品》是清朝魏谦升仿照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创作的,是关于诗歌、辞赋创作的理论著作。《二十四赋品》对于诗赋的结构、声律、情韵、骈俪等方面逐一进行了阐述,涉及语言艺术风格,语法修辞等方面,对于诗歌、辞赋的创作和研究有指导作用。 |
炙毂子诗格 | 王叡 | 唐代诗论著作。1卷。王叡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王叡为晚唐人。在晚唐、五代的各种“诗格”中,本书所出较早,且较少芜杂琐碎之病。书中内容,先“论章句所起”,举例诗以证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的肇端;次标诗的体式,共列三韵、连珠、侧声、六言、三五七言、一篇血脉条贯、玄律、背律、计调、双关、模写景象含蓄、两句一意、句病、句内叠韵等14体,每体均引诗为例,并附有简短解释。本书以初学写诗者为对象,理论价值不高。有《格致丛书》等本。 |
缘情手鉴诗格 | 佚名 | 诗格著作。唐李洪宣撰。李洪宣,晚唐人,生平不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录为“樵人李宏宣撰”,又云:“未详何人,当在五代前。”书中所引诗例为方干、杜牧之作。方干卒于咸通末年,该书当成于此后。书中内容简略,无突出见解。“诗有五不得”言作诗避忌,乃袭自皎然《诗式》中之“诗有六迷”。此外,如所谓“束散法”、“审对法”、“自然对格”者,皆论作诗方法。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及《诗学指南》本,又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整理本。 |
庆湖遗老集 | 贺铸 | 诗别集。一作《庆湖遗老诗集》、《庆湖贺遗老集》。宋贺铸撰。铸自七岁起,即学诗,日以章句自课,至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凡著之稿者,约五六千首。然以为妄作,三数年一阅,屡焚之。以后,拾其馀而缮写之,至绍圣三年丙子(1096)成集,止于元符二年己卯(1099)前,为九卷,自作序,凡收诗四百七十二首。是为《前集》。徽宗政和三年(1113),程俱为作序。宣和七年(1125),铸卒,程俱为撰墓志铭,称铸有《鉴湖遗老前、后集》二十卷,知《后集》为十一卷。其书未刻,南宋高宗建炎(1127—1130)间,金人占据铸寓居地毘陵。铸“所著文编,悉为虏酋携去,独巾箱有别录庆湖诗《前集》在”(乾道丙戌寇翼序),于是《后集》散佚。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胡澄刊《前集》九卷,并得古风一首,近体长句五十八首、七言绝句二十首,为《拾遗》一卷(一作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著录。《宋史·贺铸传》谓有集二十卷,盖袭墓志铭之旧。《宋史·艺文志》谓有集二十九卷,疑有刊刻讹误。《四库全书》本唯收《前集》九卷。1916年,李之鼎据开有益斋朱述之本校刊,较《四库全书》本多拾遗一卷、补遗一卷,附杨时、寇翼、胡澄诸人序跋及程俱所撰墓志,其书在《宋人集》中。墓志称铸“它文数十百篇”,周煇《清波杂志》亦言铸文甚多,然已“不传于世”。今其文无一篇传。墓志谓铸有“乐府辞五百首”,今存二百八十四阕。张耒序其词集,名《东山词》,不著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东山寓声乐府》三卷,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有《东山乐府别集》之目,当时传刻甚多。 |
原诗 | 叶燮 | 诗论著作。清叶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诗之本源,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辨”,体系严整。论诗首倡源流正变、沿革因创之说,认为诗歌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反对执源而遗流或得流而弃源的片面行为,把沿革因创的辩证统一,看作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认为时有正变,而“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歌发展的大势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复古拟古的风尚。其次,就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胆、识、力之说。理、事、情概括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才、胆、识、力则综合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才能、胆量、见识和笔力,四者之中,尤以“识”为主。所论高屋建瓴,自具系统,识见远远突过前人。此外,还把诗人之“胸襟”视为“诗之基”;又认为诗无定法,以克肖自然为法,以及对艺术思维中的虚实相成、有无互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认识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论,部分地揭示了创作的本质规律,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最具系统性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因其未能摆脱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也就无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艺术辩证法贯彻到底。在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也往往忽视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影响,此为历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诗话》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 |
艺苑雌黄 | 严有翼 | 诗话。宋严有翼撰。严有翼,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南渡前后建安(今福建建宁)人,高宗绍兴年间尝为泉、荆二郡教官。《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谓其“大抵辨正讹谬,故曰‘雌黄’。其目:子史,传注,诗词,时序,名数,声画,器用,地理,动植,神怪,杂事。卷为二十,条凡四百馀”。原书久佚,今传《说郛》本系节编本,仅八则。又有《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存目》著录之十卷本,系明人摭拾《苕溪渔隐丛话》所引以伪托旧本,卷数不足,遂于第四卷以后全录《韵语阳秋》而颠倒其次序以凑数。然原书佚文,宋元时诗话汇编中存录颇多,罗根泽据以辑得八十一则,郭绍虞辑得八十四则。其论诗,称赏“前辈为文皆有所本”;又称“诗有夺胎换骨之说”,“信有之矣”;评诗则多重句法、字法及用事出处,于此可见其江西诗派倾向。其评骘辨误,亦不乏可取处。然称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等句,谓“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则不足为训。有《宋诗话辑佚》本。 |
瑶溪集 | 郭思 | 诗话著作。宋郭思撰。郭思,字得之,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曾续补其父画家郭熙所撰《林泉高致》。《瑶溪集》,亦称《郭思诗话》,《通志·艺文略》诗评类、《宋史·艺文志》文史类著录,惟《通志》未题撰者姓名。原书十卷,久佚。元方回《桐江集》卷七有《瑶池集考》,“池”、“溪”字异,然所考实为《瑶溪集》。方回云所见书“得之钱塘书肆,乃士夫家录本”,则此书可能未曾刻版。方回又称该书分为十五类:“一曰诗之六义,二曰诗之诸名,三曰诗之诸体(原注:与李叔《诗格》相类,凡八十一体,可无述。按叔当作淑),四曰诗之诸式(原注:凡二十九式),五曰诗之景,以至十五曰诗之诸说。”于此尚可窥知其书大略。又《竹庄诗话》卷一四杜甫《丽人行》题后称:“《瑶溪集》多立体式,品题诸诗,强为分别,初无确论,今并不取。独所论诗之景者,为说虽泛,然其间编类,多前辈所称美而后人所脍炙,故颇加删录,得五十九篇。”以下至卷一五杜甫《雨过苏端》计五十八篇(数目相差一篇),均录全诗,而于各篇题下加注,如《丽人行》:“说帝都游春之盛。”王维《陇头吟》:“状边情。”所引所注,当均出自《瑶溪集》所谓“五曰诗之景”者。于此,又可窥见其一斑。郭绍虞据《苕溪渔隐丛话》及《竹庄诗话》辑得二则。其一称:“《文选》是文章祖宗”,“唐时文弊,尚《文选》太甚”,而“老杜于诗学,世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至老杜体格无所不备,斯周诗以来老杜所以为独步也”。其二称:诗之六义,“诗人之全者,惟杜子美时能兼之”。盖其论诗崇杜,而又以杜诗为上承《文选》、及乎“六义”者。此二则有《宋诗话辑佚》本。 |
清风亭稿 | 童轩 |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 (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梦要览》、《清风亭稿》、《枕肱集》等。据《千顷堂书目》载《清风亭稿》十卷。而此集共八卷,其中骚赋一卷,诗七卷。为其门人李澄所编,刘珝、张弼评之。后有魏骥、杨守陈、沈周诸人题词。较《千顷堂书目》少三卷,未知为原本佚脱,为黄虞稷误记。戴冠濯《缨亭笔记》称童轩性寡和,不妄取予。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给。惟王恕馈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今江苏常州)王与知其介,不敢致馈。有以礼币求文者,导使诣童轩,童轩亦不纳。其人品本为高洁。其诗亦雅淡绝俗。然在明代不以诗名。殆正德以后北地、信阳之说盛行,寥寥清音,不谐俗尚故。朱彝尊 《明诗综》仅录其忆金陵五言律诗一首,未尽所长。又引周吉父之言,称其“九日诗 ‘黄菊酒香人病后,白苹风冷雁来引’。草堂诗‘草堂夜雨生科斗,花径春风唤栗留’两联。亦非其至。”或朱彝尊偶未见其全集,亦未可知。童轩别有 《枕肱集》二十卷,又有 《海岳涓淡》、《谕蜀稿》。《千顷堂书目》尚著录,但未见。其存佚盖莫之详。四库已存目。 |
青村遗稿 | 金涓 | 元诗别集。1卷。金涓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金涓原有《湖西》、《青村》2集,共40卷,但久已亡佚。本集是他的后人辑佚而成,编于明嘉靖年间,所以叫“遗稿”。卷首有门人王可宗撰《祭青村先生文》。集中只有第1篇是文,其余都是诗。卷末有附录。最后是明嘉靖四年(1525)金江序。金涓隐居于元明之间,他的诗中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当时的社会面貌。如《送李子威之金陵》诗中,既有乱后国脉重振的喜悦,又有不牵拘于仕途的自甘寂寞的表白。结句说:“若见潜溪宋夫子,勿云江汉有扁舟”。宋濂与他同学之谊很深,又仕于新朝,他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乱中自述》、《暮秋怀归》、《自叹》、《春暮客中述怀》、《喜雨寄杨伯容》等诗都是颇有韵味的好诗。他的诗风显然受到南宋江湖派影响,但从诗的内容与诗人的志趣来看,却非江湖派末流可比。本书常见的版本有《金华丛书》本(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