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 佚名 | 道书。《黄庭内景经》注本之一。三卷。吕洞宾等诸真合著。卷首有东华帝君、钟离权、苏普彻之序。苏序云:“恭恳八洞轮注秘典表奏太清,荷蒙恩允,特敕吕真人主席陪从诸真错综宣注,其奥旨未易明晰者,则另延各真以阐发之,更召余为参总,传五日校阅一次,方信黄庭之有托也,因会吕真人暨众真相述其意。”可知本书为乩笔托名之作。本书按《黄庭内景经》三十六章顺序依次作注,注文之中分别标有吕洞宾等八仙及其他真人名号。全书以修养之道作注。阐述头面四肢脏腑诸神之情形,教人导引呼吸之法,以求寿世长生。卷末附有李白跋语及广化子附记修真口诀。本书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尾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十册“摄养类”。 |
医学穷源集 | 王肯堂 | 医案。明王肯堂撰,殷宅心辑释。六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宅心,庐江人,王氏门生。肯堂将所撰医案按运气、年代分类辑成此书。成于崇祯元年(1628)。卷一卷二为图说,载太极图、阴阳图、洛书三元九宫图、天地左右升降图,及元会运气论、标本中气、经络学说等图与论三十余篇,乃采取肯堂尺木楼图说而成。卷三至卷六选录万历三十九年至崇祯元年间临证验案,每卷首论是年运气所交节气,次以干支为序载列医案。每案详叙患者姓氏、年龄、症状、脉象、辨证论治及方药,后为殷氏释解。卷末取同门李顾诸客游淮时依运气施治各案,列为续编。书中以重视运气学说为特点,有些医案亦难免牵强。因肯堂晚年客游淮海邗江,故其方药多根据淮海人体气禀性施治。殷氏辑成此案后,肯堂嘉其“溯其源头,更述吾所以食古而不泥于古之意”,并命名。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雉水汤世质刊本,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
郁冈斋医学笔尘 | 王肯堂 | 医学笔记著作。2卷。明王肯堂(守泰)撰。秦伯未选辑。王氏原著名《郁冈斋笔麈》,4卷。秦氏予以选辑,将其中有关医药之论述编成此书。上卷包括稀痘秘方、寒热因用等25节,下卷有发热、胁痛等14节。内容以阐述医理及杂病证治为主,并记有少量医案及验方。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
沈氏玄空学 | 沈竹礽 | 《沈氏玄空学》,是清玄空风水学家沈竹礽所撰,其未完成此书即离开人世,后由其子沈祖绵及其友按照其身前手稿,整理完成而出版,当是有四卷。《沈氏玄空学》出版后,影响巨大。一时洛阳纸贵。此书发前人不传之秘,引导后学玄空风水于正路,在玄空风水学上功绩卓著,成为玄空风水学研究者必读之书,也成为风水学上的划时代名著。【本书很多图片,请参阅PDF版阅读】 |
医辨 | 王肯堂 | 医话,明朝王肯堂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该书上卷列中风、虚劳、水肿、胀满等十七证,中卷列伤饮食,中寒、伤暑、伤湿等二十四证,下卷列吐血、溲血、眩晕、惊悸恐等二十六证。现存日本元禄五年(1692)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
医镜 | 王肯堂 | 综合类著作。旧题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四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据蒋氏所撰凡例称:“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刊于崇祯十四年(1641)。书中分别述及临床各科病证。卷一至卷三,以内科病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症;卷四为妇人、小儿病症。凡分内外二十九目,杂门四目,疮疡八目,妇人十一目,小儿十五目,其内科又附以十九目。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系蒋氏所撰,而托之肯堂,以重其书。有明崇祯间刊本,清康熙三年(1664)鸳水陈诞敷发兑本,清初刻本。 |
医学原理 | 汪机 | 综合类著作。明汪机撰,吴勉学校。十三卷。机有《运气易览》已著录。依据《内经》、《本草经》及后世名医格言,历八年撰成,以申明医理。约成书于正德十四年(1519)。卷一至卷二,论述经络穴法,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卷三至卷十三,为临床各科病因、机、证、治,包括六淫为病、气血之病、内伤诸证、内科杂病、瘟疫、五官、口齿、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每门病证治法均有“丹溪活套”,以为临证参考。所论病源、病机简明有据,选录方剂广泛精要。为临床较好参考书。有明刻本。 |
先哲医话集 | 佚名 | 医话著作。1卷。日本长尾藻城编纂。刊于1936年。此书辑录日本汉方医学先哲吉益东洞等10余家之医话及医学格言方。凡142论。编者分述医德、学医门径、养生、元气、形体、诊法、药物等项内容及医者应戒应忌诸事。书中介绍藏医左右两手同时诊脉之法;阐述妊娠与癥瘕血块之鉴别、胎儿男女之鉴别。并介绍乳岩、劳瘵、噎膈、赤痢、脚气、黄疸等病之预后及多种疾病临危前兆。是书所述或征之于经验,或本之于古籍,皆翔实有据。现存《皇汉医学丛书》本。 |
古书医言 | 吉益东洞 | 医史著作。日本吉益为则著。又名《医方古言》。全书共4卷,成书于1773年。此书按医言出处分卷辑录30余种诸子百家著作中数百条医论医话,是收集古人医事活动的较早记载。卷1辑自《周易》、《诗经》、《礼记》、《左氏传》;卷2辑自《荀子》、《列子新论》、《鬼谷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卷3辑自《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扬子法官》等;卷4辑自《刘向新序》、《说苑》、《论衡》、《前汉书》、《内经》等书。全书对秦汉以前古书中有关医事史料考古证今,加以诠解,使治病之道复明于时世。现存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年)爱鹅堂泰中主人抄本,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藤大信刻本,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年)晚成堂刻本。 |
医门棒喝 | 章楠 | 医论。清章楠撰。四卷。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研究《伤寒论》受方有执影响,在温病方则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撰有《伤寒论本旨》等书。本书旨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动世”,故名。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颇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外科以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另一刊本将上述内容作为初集,另以《伤寒论本旨》九卷作为二集,以讨论伤寒、温病以及汇方集解等。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一九二五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江静波《章虚谷和“医门棒喝”》(《浙江中医杂志》 1964.1.3)可供参考。 |
黄庭经解 | 刘一明 | 《黄庭经》作为道教上清派的核心经典,长久以来一直被内丹家们奉为圭皇,其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部经典的深奥与晦涩,也让许多寻求道教真谛的学者望而却步。为此,清代道教大师刘一明以其深厚的道学修为和独到的见解,对《黄庭经》进行了详尽的注疏,使得这部经典更加易于理解和领悟。 |
医家心法 | 高斗魁 | 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注 | 佚名 | 原题“务成子注”。务成子应为隋唐时道士。唐玄宗开元中敕撰《初学记》,已引述“太上黄庭经注”。今本一卷,收入《云笈七签》卷十二。本篇分《黄庭外景经》为上中下三部,逐句解释其名词术语及修养要诀。注文强调修道者应宝精惜气,存神守一,使精气不泄,魂神不去,常守丹田,则病邪自去,自然长生。其说符合原经本义,文字亦简明晓畅。 |
心医集 | 祝登元 | 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龙游县志》所载;祝登元,字茹穹。明·清间浙江龙游县人。幼嗜学,弱冠为诸生,崇祯甲申(1644年)选贡。平生淡于仕进,又值世乱,乃闭户著书,思以泽今传后,刊行者有《镜古编》、《心医集》、《入道始终》、《功医合刻》、《日用必需》、《静功秘旨》、《字学考》等。其中《心医集》今尚存,余皆佚。顺治丙戍(1646年),台府交荐,授福建漳州知府,兼署监军漳泉道。未几,解组归田。 |
履霜集 | 臧达德 | 医论。清臧达德撰。三卷。达德字公三,琅琊(今山东诸城) 人。成书于嘉庆十九年(1814)。时年六十九岁。卷一载虚损痨症、阴阳两虚、滋阴降火、虚痨吐血、咳嗽、消渴等论,专论虚损痨伤,阐述先天真水、相火,后天脾胃至各种虚痨证治,提倡无病寡欲,遇病绝欲。卷二论调经、通经、止血、胎前产后、大补等,专论妇产科证治,提倡以六科益母丸治疗妇科诸证。卷三专论痘疹证治,强调治痘要以气血为主,急治标,缓治本,总以发、透、托三法为秘诀。凡三十七篇,约万余言。援引医经或前人著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论理简捷,明晰条达,间附成方数十首。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本。 |
馤塘医话 | 张鲁峰 | 医话。1卷。补编2卷。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病症、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手足十二经脉配合阴阳表里,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如肾与膀胱、脾与胃等互为表里,且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临床病症方面,记载了多种病症的治疗经验,如对于肝气病,作者认为其症状变幻百出,涉及胸腹胀满、左胁牵痛、易惊易怒等多种表现,并提出了从脾肺心肾四经论治的方法,还介绍了逍遥散等方剂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此外,书中的补编部分还对温热病的舌象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舌黄、舌绛、烟煤舌等多种舌象的辨证意义,以及崩漏、妇女湿温病等妇科病症的证治方法。《馤塘医话》体现了张鲁峰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立论平正,推勘颇精,对后世医家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柳洲医话 | 魏之琇 | 《柳洲医话》由清代魏之琇原著,王士雄辑评,成书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魏之琇,字玉璜,号柳洲,出身世医家庭,凭借自身努力苦学医术,终成一代名医。书中辑录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里的按语 85 条,这些按语针对各家医案的审证制方展开评论,精准指出利弊得失,言辞简要且中肯。还汇编了附方 29 首、单方 103 首,所附单方多具备简效实用的特点。例如书中记载的一贯煎,作为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代表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对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状疗效显著。王士雄附加的病案及评按,也对魏之琇观点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发挥。《柳洲医话》现存清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本,并见于《中国医学大成》《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及《三家医话》。 |
藤氏医谈 | 佚名 | 医话著作。2卷。日本近藤明(隆昌)撰于享和二年(1802年)。上卷述温病、疫病等凡10论,下卷述杂说、伤寒等凡6论。在辨温病、时疫方面颇有见地。书中论证疫乃厉气为病,对疫、温、伤寒3种病证之异予以鉴别,并辨正吴又可对于“冬伤寒、春病温,亦即疫病”说之误。各论间有若干附方。现有日本1802年浪华书铺刻本,及其他多种刻本,后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
曹沧洲医案 | 曹沧洲 | 本书为光绪丁未年间江南吴门名医曹沧州所撰临证记录医案真本,卷首为帝案,其后分录风温、湿热、咳嗽、咳血、痢疾等21类临证医案。各医案病情记载翔实完整,处方灵巧,不拘一格。是书为目前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医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学习的借鉴。 |
医验大成 | 秦昌遇 | 医案。明秦昌遇撰。四卷。昌遇字景明,上海松江人。天资聪颖,少年时因多病而学医,遂以医名。著有《痘疹科折衷》等。晚年集平生验案类编整理成书。以抄本存世,未见刊行。此书按证分章,载衂血、咳血、咯血、溺血、便血、痰证、麻木、郁症、脾胃、泄泻等,凡二十六章,约七万言。皆为内科杂病证治。以医案为主,兼附杂论数篇。每案必详其始末,叙述脉因证治,所论引经据典,亦多经验之谈。对急危病证有胆有识,辨证精细,立法得当,而用药清轻,自成一体。可供临床参考。有清精抄本,藏于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一九八五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 何炳元 | 医案著作。14卷。何廉臣选编。成书于1927年。何氏因虑其时众多卓有奇效之治疗经验不能及时推广,故登报征集,精心选录而成此集。所选医案皆理法谨严。全书分为2集。上集为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八大传染病案。每病1卷,共14卷,每卷之中,又分子目。例如风淫病案,凡本证、兼证、夹证、变证,名虽各异,而原因于风淫者皆统括于其中。这些案例共408则,每案都有固定程式,即一病者、二病名、三原因、四症候、五诊断、六疗法、七处方、八效果。案后均加以评述。此书体例绵密,内容完整,能反映近代中医临床水平,是治疗急性热病重要参考著作。书中录有10例鼠疫验案,显示了中医治疗烈性传染病之功力,尤为可贵。上海大东书局刊行于1929年,后多次刊行。建国后有排印本,然每删去痘疫、鼠疫卷。 |
关尹子译注 | 尹喜 | 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道家人物。或说他姓尹名喜,曾经担任过函谷守关的官员。《吕氏春秋·不二篇》称他的思想特点是“贵清”。《庄子·天下篇》中将他与老聃并列,以赞赏的语气说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关尹子主张“在已无居,形物自著”(自己不存私心成见,则有形之物自然彰显),他的行为“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从不争先而常随顺别人)。道教经书说他擅长图谶之学,隐德修行。在函谷关见絮气东来,预知有真人经过此地,于是在关下守候,果然遇见老子。老子曾应其所求,在此写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留传世上。后来随同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尊为“文始先生”、 “无上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早已佚失。今传本为唐末五代间的方士所作,多杂三教言词。 |
黄帝四经译注 | 佚名 |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道家黄帝学派的著作。书的四篇释文、注释单行本于1976年出版,书题是《经法》。此书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发现于1973年。唐兰先生提出,此四篇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全书均用韵文写成,各篇题目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经法》论以法治国,《十六经》讲政治、军事策略,《称》提出施政执法应注意的问题,《道原》是论述道的专章。《经法》分9节,《十六经》15节,各节都有标题。《称》、《道原》不分小段。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出土的帛书则是西汉时所埋藏。此书是黄帝学派著作,出自道家。各篇均以道作为理论基础,道被说成宇宙的本原、万物的灵魂、思想行为的准则。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行,以法为符,无为而治,实行保民、爱民和养民政策。承认等级制的合理性,并极力加以维护。提倡慈惠爱人,诚信谦卑、节俭寡欲,反对纵欲和聚敛财富。将战争划分成为利、为义、为行忿3种,认为只有义战才能得到拥护。用兵上讲求师出有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避短。上述观点与道家老、庄一派差异较大,而与文子甚为相近,申不害、慎到著作中亦有与此书类似之处。《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之书计12类26种,首列此书,后亡佚。 |
徐渡渔先生医案 | 佚名 | 医案,一卷。初刊于1924年。徐渡渔生平履历不详。本书为徐氏临诊医案集,由吴县张元瑞录、绍兴裘吉生校。全书分为温、疟、痢、杂证四类,其中温病分春温、夏暑、伏暑、冬温;疟病分暑风疟、暑湿疟、湿温疟、三阴证、伏署疟等;痢证分暑湿夹滞、休息痢、脾肾两虚下利、湿热痢等;杂证中有遗泄、病证、情志病、淋浊、便血、咯血、久嗽、痰饮等病证。徐氏治温病注重清解透泄;治疟病重视和解。扶正达邪;治痢常用升清降浊之法;治杂证强调纠正脏腑阴阳之偏胜偏衰。具体治法每宗前贤,案语简明,立法严谨。 |
延陵弟子纪要 | 曹仁伯 | 医案。清曹仁伯撰,吴元善录。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仁伯门诊日以百计,多分给门徒,诊毕认真复核指导。此书系其弟子经仁伯检查指导之诊治方案,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约万言。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案五十例。包括泄泻、久痢、癫疾、湿热、痎疟、咳嗽、脱营、风湿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简述证因脉治及方药,论证清晰,辨证切当,善用成方加减。文字简练,载案完整,多有连续复诊者,其中如营卫阻塞、风湿等证治,多达十四诊。对于掌握辨证施治,了解曹氏学术思想,可有一定帮助。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