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青囊药性赋 | 罗必炜 | 《青囊药性赋》署由明代万历年间太医院医官罗必炜校订,两层楼版式,分为三卷,为歌括类入门医著,主要记述常用药物性味功用、归经引经、升降浮沉及经络、脉象、诊法等歌诀。本书除单行本外,亦常与罗必炜校订的《医方捷径》、《四言举要》等合刊为《医方药性合编》或《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分类》,其名称常随版本不同而变更。此次整理据《青囊药性赋》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为底本。 |
脉微 | 施沛 | 《脉微》,又名《脉要精微》,明末医家施沛(1585—1661)纂述。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引用《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精华以释脉理;下卷将纷繁复杂的脉学理论变成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的精致图解和朗朗上口的歌括骈语等。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为底本。 |
古今医学捷要六书 | 徐春甫 | 综合类著作。明徐春甫撰。六卷。每卷均有卷名。卷一《内经正脉》,论述脉学,与《古今医统》卷四《内经脉候》略同。卷二《雷公四要纲领发微》,阐发诊脉、审证、治要、处方之精义。卷三《病机药性歌赋》。卷四《诸症要方歌括》 均用七言韵语概述病机、药性、方剂,易于记诵。卷五《二十四方》,在古方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基础上,增加调、和、解、利、寒,温、水、火、平、夺、安、缓、淡、清而成,意在博而约之。卷六《评秘济世三十六方》,收载作者屡验的名方及时人所献良方三十六首,后附简要评语。本书为徐氏晚年所著。卷一题为《医学入门捷要六书》,与丹波元胤《医籍考》中著录正合。属罕见明刻本,现藏于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图片参阅PDF版本】 |
明目神验方 | 佚名 | 明代眼科医学专著,以日本所藏弘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整理。该书源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陕西藩省复刻本《明目方》重梓版本,系统收录历代眼病诊疗理论与方剂,包含基础理论、病症分类及治疗方药三大核心内容,保存了部分已佚古籍的珍贵眼科文献。全书包括校注说明、序言、明目方说及20余种眼病治疗方法,现存目录结构完整展现明代眼科医学体系。该书为我国现存刊刻最早的中医眼科文献,系统整理了历代眼病论治资料,包含亡佚文献与珍贵药方。全书结构分三部分:基本理论、眼病证治及治眼方药,共18章,具体目录涵盖校注说明、序言、明目方说、郑序、新刊明目神验方正文及眼科用药便览等篇章。【图片对照PDF阅读】 |
珍珠囊 | 张元素 | 本草著作。又名《洁古珍珠囊》。1卷。金张元素(洁古)撰,约成书于13世纪初。首列“药象阴阳”,将时、卦、季节、用药集于一图。次为诸品药性阴阳论、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诸脏五欲、五苦、五臭、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脏主禁例、引经主治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诸药相反例、五脏补泻主治例、用药凡例等。其论多本《素问》,阐药性气味阴阳厚薄理论原则,将性、味、臭、色等与脏腑相联系,并按十二经归类药性,使归经学说首次系统化、具体化。“诸品药性主治指掌”为此书主体内容,共论药90味。每药简述性味、良毒、升降、阴阳、功效等,将药物性能加以归纳,突出其重点。书末为“用药法象”,简列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之关系。明李时珍评曰:“(张洁古)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此书今有明代《医要集览》本,与《药性赋》合刊。后世《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书,常将《珍珠囊》与《药性赋》合为一书,或掺杂其他内容,亦常题为金张元素或李东垣撰。另李时珍称本书为《洁古珍珠囊》,此与元杜思敬《济生拔粹》本《洁古珍珠囊》同名,内容迥异。 |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 骆龙吉 | 医书。4卷。宋·骆龙吉原编,明·刘浴德、朱练增订。骆氏原编名《内经拾遗》,或名《内经拾遗方论》。内容论述病证方治,以《内经》篇目为次序,先引病证原文,其次释放并补订其治疗方剂,刘氏等鉴于《内经》中未经收入的病证颇多,遂以病证为次序,增订方论,补充了不少有关病证的效方。解放后有排印本。 |
元和纪用经 | 王冰 | 医经类著作。原题唐王冰撰。一卷。冰有《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已著录。是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卷首有许寂序,谓唐末入四明山,有羽人梁自然授以是书,后用以疗病,起死者不可胜数。其后传本甚稀,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曾引其说,清苏州程永培得其书,残缺不全,据冰《素问》原注补之,仍有未尽者。书凡三章。上章为六气用药增损六法,以运气学说为指导,列叙用药方法,其中以药品分配每病补泻所宜之法,系冰自拟;中章为五味具备服饵九法,首列其师玄珠子秘授苗丹三方,又引伸仲景戒人妄服燥烈之品等语; 下章载今古效验八十一方,对诸方各有疏证。书中文辞典雅,多属骈偶,对研究唐代医学颇有参考价值。有清程永培《六醴斋医书十种》本,同治光绪间刻本,日本明治二十四年(1891)抄本等。 |
永类钤方 | 李仲南 | 方书。元李仲南撰,孙允贤校。二十二卷,卷首一卷。约五十万字。仲南,碧山人。有感于时医弃伤寒书而不读,专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故搜辑古今方书,于至顺二年 (1331) 成此书。初名锡类,后易名永类,以其书成于亲殁之后,啣哀茹痛,志其永感,故名。合伤寒、杂病为一门,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杂病通三因,而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并分脉、病、因、证、治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卷一,有诊候六脉入式图,选奇脉诀撮要,中风、中寒、中暑、中湿钤图方论,伤风、伤寒、伤暑、伤湿钤图方论及三阴三阳六经伤寒证治等内容。卷二至卷七,以内、外科病症为主,伤寒居前,杂病居后,相互对应,别具风格。卷八,南阳活人书伤寒集要方。卷九、卷十,和剂局方杂病集要方。卷十一至卷十四,诸名医杂病集验方。引用 《济生方》《太平圣惠方》、《三因方》 等十二部方书之方。卷十五至卷十九,为妇科病方。包括经、带、胎、产多种病方。卷二十至卷二十一,为儿科。包括痘疹、急慢惊风等多种病症之辨证、治则、方剂。卷二十二,为风损伤折。全书搜罗甚广,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每病先简述概念、证候、治则,继以脉、病、因、证、治顺序论述,一目了然。书中保存许多失传之方,对后世有较深影响。对中医文献整理及临床运用,均有很高参考价值。有至顺二年刊本,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据元刻本影印本。卷十七至卷十九原缺,据明柴木斋重校本补入。 |
医学要诀 | 张志聪 | 清代医家张志聪撰写的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前。全书分为脉诀、经诀、草诀、药性备考四部分,涵盖脉象生理病理、十四经脉循行病证、药物性味功能及13类药物性味主治等内容。现存清昆明崇德堂刻本、清刻本及抄本。 |
医学辑要 | 吴燡 | 诊法著作。清吴燡编。四卷。字小珊,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采张石顽、程钟龄等医家学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整理编辑,成书于咸丰四年 (1854)。卷一叙述四诊法,分论形质、神色、声气。其后阐述程钟龄之看证诀; 卷二介绍沈云将之诊脉诀,并列述三十六种脉象主病。后对死脉、妇人脉法、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等分别论述; 卷三包括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诸篇; 卷四为方剂、治法等。其中方祖篇列桂枝、麻黄、续命等三十余首常用方剂的主治、组成及煎制法。医学要饮篇中引述程钟龄氏治疗八法,议论颇详。后附杂录。全书内容虽少发挥,但较简明易读,可作医学入门及临床参考。有同治七年(1868) 山阴陈氏重刊本,同治间金陵柏继伦刻本,《三三医书》 本。 |
医经秘旨 | 盛寅 | 医经类著作。明盛寅(1390—1441)撰。二卷。寅字启东,吴江(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同郡王宾,系名医戴元礼再传弟子。永乐中治内侍蛊疾奇验,因受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曾掌管太医院事,于正统元年(1436)返里。另撰有《流光集》。其弟盛宏、子盛僎、侄盛伦、孙盛恺,俱以医闻名于世。寅将学习医经之心得笔录成篇,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上卷为医论,载:“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三篇,以阐发经旨;下卷载“适事为故”等十九篇,为读医经之感想及临证心得。书中较详细地讨论《内经》所述治则问题,重点论述“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补治积”、“以益气治满”、“以寒散表”、“以凉平理气”、“以温补止血”、“以攻击治不得眠”、“以攻下及补益治发热”等反治法和权变治法。并结合临证经验,辨明疑似,以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并可触类旁通。故卷帙虽简,却颇有价值,为后世所重。顾晓澜重评校是书题辞云:“实医林罕见之书。”有《三三医书》本。 |
药性要略大全 | 郑宁 | 本草著作。11卷。明郑宁(七潭)撰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医籍考》著录,附载其序,谓古今方书众说纷纭,乃取诸书。参互订正,以成该书。今有日本藏明刊本。 |
药性通考 | 刘汉基 | 本草类著作。原题太医院著,实为清刘汉基撰。八卷。约撰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卷一至卷六为药性考,载药物四百十五种。记述气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并有答疑,附经验方于后。卷六之末附脉诀数则。卷七至卷八集录神效单方,列黄疸、臌胀、六郁、痹证等各种疾病证治。论述精详,且有独到见解。对于辨证施治、选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日本京都刻本。 |
药品化义 | 贾所学 | 本草著作。13卷。明贾所学(九如)原撰,李延昰(辰山)补订,约成书于17世纪初。卷首系李延昰所增4篇药论(或有将此合为一卷者),其一《本草论》,简述历代本草发展情况;其二《君臣佐使论》,综述历代有关君臣佐使之说;其三《药有真伪论》,多取陈嘉谟之说;其四《药论》,议药性与炮制、产地、品种之关系。正文卷1为《药母订例》,相当于总论,首出“药母”说。所谓“药母”,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即归纳中医药理之要素。“药母”有8法,即体、色、气、味、形、性、能、力。作者以8法将中药药理由法象(外在表象)到义理,统贯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此“订为规范”,以防止“议药者皆悬断遥拟”之弊。此书“药母”说结构谨严,李延昰称其“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余卷共论药162品,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13类。各药议论层次清晰,阐功效主治之理,较少虚玄处。末以小字注出用药品种特征、简要炮制方法,以符实用。各类药之后又有一小结式用药比较,便于掌握各类药之特点。今存清抄本及光绪三十年(1904年) 北京郁文书店铅印本。近代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时易名《辨药指南》。清尤乘增辑之《药品辨义》,亦以本书为主体。 |
药理近考 | 陈治 | 本草著作。2卷。清陈治 (三农) 编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集补、泻、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又录五脏泻法、正治反治、用药式、七方、十剂及用药宜忌等内容。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为主。今存陈氏《证治大还》丛书本,有康熙间贞白堂刻本(与《医学近编》合刊)。 |
袖珍方 | 李恒 | 方剂学著作。4卷。明·李恒撰。又名《袖珍方大全》,又题名《周府袖珍方》。是由明初朱橚(周定王) 主持下由李恒等良医根据朱橚所编之《保生全采》、《普济方》中选“家传应效”验方编成,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以选方为主。所选方剂附记出处。名曰袖珍者,“袖者,易于出入,便于中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即小版印书,书小便于携带。初于明太祖洪武刊行,后又于永乐十三年复校订正,刊行于世。后由王永辅重刊本者改为8卷。现存版本多种,最早为明洪武间刊本。明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刻巾箱本。另有明刻本显微胶卷。 |
袖珍本草隽 | 佚名 | 药物学著作。又名《本草隽》、《中国药学大纲》。1卷。日本·伊豫专安 (平住)撰。刊于1755年。此书是《本草纲目》的择要本。共载常用药151种,不分类。每种均有释名、集解、选用、修治、气味,良毒(指气味升降、入何经、七情宜忌等)及主治各项,内容简要。 |
小儿病源方论 | 陈文中 | 儿科著作。宋陈文中撰。四卷。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 (今安徽宿县) 人。另撰有《陈氏小儿痘疹方》 已著录。本书刊于宋宝祐二年 (1254)。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辨证为纲,分析小儿病源,说明症状,提出治则与方药。卷一为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论述小儿护理。卷二论述三关指纹及面部形色变化。附有面部望诊图。卷三至卷四,论述小儿惊风及痘疹证治,并附方药。全书内容简要,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际。特别是以小儿食指桡掌侧皮下静脉形色变化和从面部呈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察病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丰富了中医儿科诊断学内容。有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钞本(《宛委别藏》 第十一种),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赵秀夫《陈氏小儿病源方论的我见》( 《中华医史杂志》 1955.1),可供参考。 |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 熊宗立 | 医经类著作。又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7卷(包括卷首1卷)。明熊宗立(道轩)撰于正统三年(1438年)。此书为初学而作,内容通俗,故名“俗解”。全书体例设以问答形式。卷首绘有对《难经》本文疏义之图解28幅。于脏腑邪变,罔能闲隐,井荥得穴,经络有归。正文下逐条作注,辞意周密,法理玄微,启迪后人,无论字词要义,抑或医学理论,较为浅近易晓。但也有“相传愈失其义”的评价。现存日本宽永四年(1627年)刻本及其他日刻本、清刻本。[图片可以参阅PDF版] |
素问释义 | 张琦 | 十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撰。张琦字翰风,号宛邻,阳湖(今属江苏)人。嘉庆年间举人,官山东馆陶县知县。著有《本草述录》、《张氏医集》等书。张氏颇重视《素问》,但唐朝王冰《素问注》移易篇次,多所窜改,宋朝林亿以旧书校订,亦多错误,真伪难辨。张氏欲阐发《素问》经旨,遂依王冰注本次序,不用王氏之说,参以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附以己见,去伪存真,重为诠释,历时二十载,撰成此书。书中保留前人注释精华,去误补遗,其中指为错简脱衍者,不下百数十条,为王氏所未及。校正字句,间引《甲乙经》等书为证,而多取其相同者。注释较详,便于后学。张氏之学与黄元御为近。然此书却不同于黄氏的肆意诋诃他人。为阅读研究《素问》的参考书。有道光十年(1830)阳湖张氏刊《宛邻书屋丛书》本,又有单行本。[有些生僻字可以参阅PDF版] |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 清·凌奂撰,收录方剂453首,分为补益虚损、脾胃泄泻、痰饮咳嗽、饮食气滞、伤寒诸风、诸火暑湿、眼科、女科、幼科、外科、胶酒等11个门类。本书是凌奂第四子凌绶曾随诊饲鹤亭时,按照《眉寿堂丸散膏丹集》的原有分类,增入方药辑成。汇辑了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幼科、眼科,以及补益类有效方药。 |
鼠疫抉微 | 余伯陶 | 温病类著作。清余德壎撰。不分卷。德壎字伯陶,嘉定(今属上海)人,后迁沪,医名颇著。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撰成是编。书凡四篇,一曰病情,二曰治法,三曰药方,四曰医案。取自《鼠疫汇编》者,注以“汇编”,取自《鼠疫约编》者,注以“郑按”或“约编”,余氏所述,均以“壎按”或“素盫”注明。余氏认为: 三江人体质及天时地候与闽粤有异,疗治之方亦应斟酌损益变通。所引古方亦详加论说。是书条畅理达,颇有实用价值。书刊于宣统二年(1910)。有清沪渎素盫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鼠疫汇编 | 罗汝兰 | 鼠疫专著。不分卷。清罗汝兰 (芝园) 撰。刊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罗氏在吴存甫辑《治鼠疫法》一书基础上,参以其治鼠疫经验,增删而成此书。分辨脉、症治、释疑及治案等,介绍鼠疫的预防和治疗。罗氏所用治鼠疫方乃据《医林改错》 之 “活血解毒汤” 加减而成,治鼠疫多获奇效。 |
沈氏经验方 | 沈维基 | 方书。清沈维基撰。一卷。维基字心斋,海昌人。幼习举子业,官山东泰安府东平州事。历数州县,搜集验方若干,并制成丹药济人,屡获效验。将其验证之方,汇编成册,约一万八千字。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书中载有金疮铁扇散、治刀斧跌打损伤、解毒、救急、催生、喉闭等共四十六首方剂。以外伤、跌仆、救急之验方为主。方后附验案以证之。卷末附《胎产良方》,有生化汤、增损四物汤、华佗愈风散等,以胎、产方为主,近四十首方剂,多为验方。可供临症参考。有《三三医书》本。 |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 十一卷。明张时彻 (1500—1577)撰。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鄞县 (今属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 (1523)进士,历任江西按察副使督学政、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职。著有《急救良方》等书。此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 (1550),为张氏多年采录收集之药方。全书十二万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共分四十七门。卷一为通治诸病、危病门;卷二为补养门;卷三为诸风门;卷四为伤寒感冒、暑、湿、热、诸血、症、疫瘅门; 卷五为霍乱、痢疾、脾胃肚腹门,卷六积滞、痞满、鼓胀、水肿、痰嗽、癫痫、哮喘门;卷七淋浊、遗精、大小便不通、痔漏、黄疽、胁痛、腰痛、心气、肺、疝气、脚气、头痛、须发门;卷八为诸疮门;卷九为眼目、耳、鼻、口疮、齿牙、咽喉、体气、折损、诸蛊门;卷十为妇人、小儿门;卷十一为子嗣门。每门选集有效成方,各方先列主证,次为药物、剂量、服法。标目繁碎。张氏于自序中称“每见愈病之方,辄录而藏之。”故此书内容不尽完备,编次亦不尽系统,间有迷信之说。此书于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隆庆三年 (1569) 重刻本、1934年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