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坤宁妙经 | 陈撄宁 | 陈撄宁 1935 年校辑整理的女子修仙著述之一,收录于《女子道学小丛书》。 《坤宁妙经》又名《增演坤宁妙经》等,全书共十八章。经文首言造化人之生之原理,继言女子品德之养成,接着阐述身心性命之根源、金丹玉斗之秘等,涵盖了坤道修炼普通应有的方法,切合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例如 “资生章第一” 中提到 “两仪氤氲,资始于乾,万物胚胎,资生于坤”,阐述了万物生成与乾坤的关系;“妇道章第七” 强调 “妇道尊严,修持必要,敌配于乾,母仪攸好”,论述了妇道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品德要求等。 陈撄宁在整理此书时,搜集了刻传钞本、家藏本等六种之多,对其进行比较优劣、修饰润色后出版。他还在每种前作 “读者须知” 一篇,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理解的指引。 |
三一音符 | 陈撄宁 | 《三一音符》,张心籁著。原为抄本,一九三几年,由某先生从旧书肆购得,转赠陈撄宁先生。一九五五年,陈撄宁先生从头到尾读过五遍,改正其中错误,并加以圈点。陈撄宁先生认为,此书将儒家《易经》、佛家《楞严经》、道家老庄哲学、仙家炼丹工夫融合一处,而提出其共同要旨,以开示学人,等于画龙点睛,比较中下二乘之死口诀高出百倍。 |
仙学必成(未定稿) | 陈撄宁 | 《仙学必成(未定稿)》是近代仙学复兴第一人陈撄宁的传世之作,凝聚其毕生丹道研究精华,是传统内丹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开创性文献。该书诞生于 1945 年,源于先生痛失仙侣后对仙学传承的紧迫感,历时一月有余成书,1947 年增补完善后因理念未达圆满定为 “未定稿”,最初仅手抄赠予亲近弟子,后为正本清源得以公开。 作为 “科学仙学” 的核心载体,该书打破传统丹经的玄虚隐喻,将仙学定义为 “改善人类生命的生命科学”,首次用现代科学解构内丹术,把 “精气神”“玄关一窍” 等概念与人体生理机制对应,破除秘传壁垒。书中构建了 “调身 — 调息 — 调心” 的平民化静功体系与 “筑基 — 炼精 — 化气 — 凝神 — 还虚” 的阶梯化路径,强调性命双修、男女平等,以实证为本,记载了详细的修炼方法与验证标准。 先生在书中设立九条诫条,坚守学术本真与传承底线。如今,这部著作的价值远超传统典籍,其静功养生方法经现代医学验证,可改善身心状态,启发了正念减压等疗法,更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它向世人证明仙学并非迷信,而是优化生命的实践科学,在健康焦虑凸显的当下,仍具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
金丹三十论 | 陈撄宁 | 这部著作共三十篇,虽借用内丹名词,但主要讲述的是点金术,内容涉及丹道的诸多方面,如简易论、水火论、顺逆论、生杀论、形气论等。书中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丹道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水火论》中提到五行不可缺一,而所重则为水火,水者铅也,火者砂也,水中自有金,火中自有木,而土乃孕乎其内,还论述了铅汞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关系。 陈撄宁在按语中指出,真铅非金石,真汞非水银,揭示了外丹术语实为内景隐喻。该书表面围绕外丹炼制,实则与内丹心法、性命双修之理深度互文,如顺逆论中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的观点,在外丹中体现为金石提纯的逆自然分解过程,在内丹中则对应精气逆转周天的炼精化气之道。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 陈撄宁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是陈撄宁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精气神)为基,通过一系列修炼步骤,达到形神俱妙、道体长存的境界。陈撄宁认为,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但道法自然,并非勉强作为可致。其相关观点收录在胡海牙、武国忠编纂的《陈撄宁仙学精要》等书中。 |
删定易图 | 李觏 | 北宋庆历前后,刘牧的图书之学流行,其《易数钩隐图》影响很大。李觏认为刘牧的学说过于繁琐,且多有穿凿附会之处,担心其误导学子、破坏世教,于是撰写了《删定易图》。 李觏在《删定易图序论》中,对刘牧的《易数钩隐图》进行了评判和删削。他删去了刘牧的 52 幅易图,仅保留了河图、洛书、八卦三图,并在序解中对这三图进行了校正和阐释,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六论。例如,他认为河图之数为 45,洛书之数为 55,二者虽于易无文,但数与位有条理,不可移易,同时批判了刘牧对河图洛书的错误解读以及画卦之说的不合理性。 该书以汉唐义理易学为标尺,对刘牧的宋学特色易学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有助于纠正当时易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后世认识易学的不同流派及发展变化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口诀钩玄录 | 陈撄宁 | 《口诀钩玄录》是陈撄宁授意缪德俊根据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的《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编著而成。 陈撄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被誉为 “近代仙学” 倡导者。他少年立志学仙,研究并实践丹道功夫,一生著述颇丰,涉及丹道、史论等诸多方面。 《口诀钩玄录》分丹道总纲、论玄关、论药物、论火候、辟旁门、警世俗、阴骘文、丹法余论八部分。陈撄宁在书中提到,黄元吉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而坊间通行的道书往往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难以从中找到入手之处或容易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他希望通过此书,将黄元吉先生所传的包含历代圣哲口口相传秘诀的内容介绍给今世好道之士,让读者明白书中有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按其所说去实践,就有可能实现了道成真的目标。 不过,陈撄宁也指出,《乐育堂语录》是因人说法,文辞由各门人所记载,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大有不同,书中语意未必适合现代人的思想,且初稿未免芜杂,还需进一步删削和整理。 |
黄庭经讲义 | 陈撄宁 | 《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理解,且各种注本说法不同。陈撄宁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在《黄庭经讲义》中,陈撄宁先从 “黄庭” 二字的含义讲起,指出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黄庭” 即表中空之义,在人体中,脐内空处即为 “黄庭”。他还对《黄庭经》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泥丸(上丹田,在头顶中,即百会穴,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魂魄、呼吸、漱津、存神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结合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经文进行了解读。 |
周易参同契讲义 | 陈撄宁 | 成书于 1939-1940 年,初以连载形式刊行,后经校订收录于《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作为 “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的现代注本,它打破传统 “注不破经” 的桎梏,以科学实证精神重构丹道理论。 核心内容上,陈撄宁以 “天人同构” 为基,将《参同契》中 “坎离匡廓”“铅汞龙虎” 等隐喻,解读为心肾交媾、内分泌运化等人体生理过程;创造性结合卦象与生理节律,提出 “一日两卦直事” 的火候调控模型,还明确区分 “仙学” 与宗教道教,剥离符咒法术等神秘主义,保留 “延年益寿” 的实修核心。 学术特色体现为跨学科融合与批判继承:既以易学十二辟卦对应修炼阶段,又关联医学任督二脉与解剖学脊髓神经、化学黄金稳定性与内丹结丹;同时辩证吸收伍柳派、阴阳双修派精华,去除房中术等糟粕。 其历史价值深远,标志着内丹学从 “师徒秘传” 转向 “学术公开”,影响王明等后世学者;书中 “静功疗养法”“呼吸吐纳术” 经现代医学验证,能调节自主神经;更打破东西方思维对立,成为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对话桥梁,尽显古老智慧的当代活力。 |
静功疗养法 | 陈撄宁 | 陈撄宁认为,世间多数病症可通过内科药剂、外科手术等方法治愈,但癌症和神经衰弱症较难根治。 尤其是神经衰弱症,在脑力劳动者中较为普遍,神经衰弱后仅用药物培补不易见效,而纯粹的静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最佳疗法。 1957 年 8 月,他在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指导病员练静功时,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经验,编写了《静功疗养法》。 静功著重在 “静”,在气上顺其自然,不用意识去支配气的动作; 而气功著重在 “气”,其功夫都是动的,如深呼吸法、逆呼吸法等各种呼吸法和运气法等,总不外乎气的动作。 真静的第一步是身体不动,第二步是念头不动,第三步是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 “我”。 听息法:这是陈撄宁认为最好的静功方法,即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是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即可。 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 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 |
吕祖诰 | 刘体恕 | 《吕祖诰》是对吕洞宾祖师的赞颂与诰封之辞,内容丰富,涵盖了吕祖的生平事迹、仙职道号、功德神威等方面。吕祖即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他少而聪明,日记万言。后游长安,遇钟离祖师,被 “黄粱梦” 感化,又经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钟离祖师授以金丹大丹与《灵宝毕法》,遂发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吕祖诰》中提到吕祖为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是 “三教之师,掌法判五雷之令”,拥有 “天雷上相,灵宝真人” 等诸多仙职,还被尊为 “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等,彰显其在仙界的崇高地位和重要职责。 |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 吕洞宾 | 《吕祖全书》第三十一卷为《敲爻歌、沁园春注解》。该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吕洞宾所著《敲爻歌》和《沁园春》的注解。 《敲爻歌》注解 姑苏玉峰无瑕子钱道华著。例如对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钱道华注释了吕洞宾的身世,并指出 “敲者推敲,言行不直则可敲之;爻者卦爻,乃阴阳交炼、动静往来杀机之理,世人愚迷不知,难测度也”。对于 “纵横逆顺没遮拦,静则无为动是色”,他认为纵横逆顺是指修炼者对或纵或横、逆修顺修的掌握,静则无为是入定时的状态,动是色则是指要明白阴阳逆顺之理,防危虑险等。 《沁园春》注解,明钱道华著〈沁园春〉注二种,分别为萧廷芝、俞琰著。关于 “七返还丹”,萧延之解释为 “火生数二,成数七。返者,自下而返上;还者,自上而还下”,并指出若将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视为七返是错误的,还丹有大丹、内丹等多种名称,是由真铅真汞交结而成。林屋山人全阳子俞琰也对 “七返还丹” 进行了解释,认为 “七,火数也”,并强调大药无过精气神,要枢总在《沁园春》。 该卷还收录了《敲爻歌、沁园春注解》小序,其中提到吕祖之道为性命双修,《敲爻歌》《沁园春》二章提挈纲维,但言命处多,言性处少,后人多以此谓 “南宗” 先命而后性,而实际上两篇内原无所不包,不必扬此抑彼。 |
涵三杂咏 | 吕洞宾 | 《涵三杂咏》的内容源自鄂城东隅的涵三宫,这里是吕祖飞鸾降乩开演之处。从康熙壬午年开始演三品经,到乾隆已未年演参同经,前后历经四十余年,吕祖临坛觉世,借吟咏表达感悟,这些作品被汇编成《涵三杂咏》。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论道、诲人、赋物题景等。如《春日》《夏夜》《秋兴六首》等诗描绘了四季景色,《勉学》《训人》等则是教导世人的作品,还有《金丹》《论道》等阐述道教修行理念和教义的诗篇。 这些作品率性而作,随笔而成,不受声律的束缚,具有流水行云般自然流畅、初无定质的妙处。其特点可概括为速成、自然、深入浅出且言近旨远,与人们所推崇的清新俊逸、飘然不群的诗仙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涵三杂咏》包含《春日》《偶题》《夜吟》等诸多诗篇,此外还有《涵三杂咏续辑》,收录了《赞道》《赞经》《示黔楚合会》等作品。 |
葫头集 | 吕洞宾 | 《葫头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锺祖葫头集序》《陈先生葫头集序》《葫头集自序》等序文,还有《东岳庙碑记》《去尘铭》《洗心铭》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下卷则有《渔舟》《示止源》《寒暮》等诗以及《还丹奥法》等论说道教修行之法的内容。该集以风雅的体裁,阐发道德的宗旨,旨在通过诗文传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引导读者领悟天地之理、人生之道,达到超凡脱俗、修炼成真的境界。 |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 | 吕洞宾 | 《吕洞宾全书》第二十二卷,围绕吕祖(吕洞宾)相关神咒展开,系统呈现神咒的来源、背景、具体内容及核心功效,是道教文化中与祈福禳灾相关的重要文献。 其神咒体系渊源有自,部分源自吕祖(孚佑帝君)受传于长生大帝,而长生大帝又受传于太上道君,传承脉络清晰,被认为承载正统道教灵力。其中,“太上说吕祖斗光度厄护命大神咒” 由太上道君于下甲子丙寅岁正月十五在太清仙宫宣讲,针对阎浮世界众生所受昼夜苦恼、岁度阻节,从疾病官非到五瘟八难等苦难,提出善信男女在每月朔望、三九之日及本命六度之期,虔诚斋戒持诵,可救危急、解诸愆,生无苦恼、死避地狱;“太上敕演吕祖救劫证道经咒” 则因玉皇大帝见十方国土黑黯毒气流行而诏吕祖宣演,含天微、地真、证仙、体道四章,各章以特定句式承载慈悲救苦之意;“救苦难神咒” 以皈向老祖为核心,祈求摆脱疾病、牢狱、刀兵等苦,获天神护佑;“涤氛神咒” 将三界喻牢狱、众生比痈疮,主张持诵可除孽冤、驱魑魅,恒持能臻登仙之境。 整体而言,四神咒均以 “诚心持诵得感应” 为核心,宣称具解危厄、消灾病、远恶人、伏魔道、涤孽氛等功效,既反映道教对众生苦难的关切,也体现其通过咒语祈福禳灾、引导向善的文化内涵。 |
醒心真经 | 吕洞宾 | 《吕祖醒心真经》又称《孚佑帝君醒心真经》,源自《吕洞宾全集》。 据书中顾周庚的序文记载,他原本不信符箓之事,后因客人之请设坛焚符,乩笔如有神附,判云 “一日子至”,次日里中好事者纷纷来试,乩运如飞,所答语用韵,各中事情,后通过诗句确认是吕祖降乩,吕祖随后降鸾称奉上帝敕命救人度世,有《醒心真经》一卷欲觉世,顾周庚等人随乩记录下经文。 经文主要阐述了孚佑帝君吕洞宾的修行心得和教化众生的思想,包含了对于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以及修行方法的深刻阐述。经文中列举了众多诸如谋夺他人资产、奸淫妇女、诽谤他人等过恶行为,劝诫人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弃恶从善,其义深虑远,道宏教正,被认为约圣贤经传之旨而成篇,与儒家语毫无刺谬,可与五经四子书相表里。 |
金丹直指诸品经 | 吕洞宾 | 该卷包含了《金丹直指经》《明道归真经》《寂淡宗一经》《万化归一经》等多篇经文。例如在《明道归真经》中,记载了重阳真人、丹阳真人、紫阳真人向天尊请教,天尊讲述人心不正、大道不行,指出修真之士不应误信旁门左道,而应摄自己之精神,收身中之珍宝,并以偈言阐述了金丹修炼的道理,如 “玩定乾坤理,选知六六时。金木为成宅,土德定丹基” 等内容。《金丹直指经》中则提到 “一言而尽天下之道者,性而已;一言而尽内外之道者,神而已”,强调了性和神的重要性。这些经文主要围绕道教的金丹修炼理论与方法展开,同时也涉及对道、性、神等概念的阐释,体现了道教修行的相关理念。收入《吕祖全书》卷二十。 |
圣德诸品经 | 吕洞宾 | 《圣德诸品经》共二十四篇,是吕祖飞鸾于刊江之莲华社所著。其内容粹然性命之言,深斥夫男女黄白之说,萃仙经之妙旨而尽发其融贯,辟邪宗之妄见而大肆其廓清。该书的创作时间为顺治丁酉年,地点包括澹宁堂、清信社、空凌阁、悟真斋等地,相关人员有汉如施子及维清、维静二子。经中附《坤元经》一篇,经后附《说》三篇,系写本,由刘体恕的侄子刘允诚收藏,后因辑录全书而拿出合纂,仍分二卷。 《圣德诸品经》包含了众多具体的经名,如《圣德经》《贤德经》《修养经》《养气存神经》《定证经》《夜气妙经》《无有执著经》等。其内容涉及道教的修身养性、道德准则、对道的领悟等方面,如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种于信,德生于敬。敬者道之根,信者德之蒂,根深则道长,蒂固则德茂” 等,体现了道教的思想精髓和修行理念。 |
灵应事迹 | 刘体恕 | 《吕祖全书》由清代刘体恕等人汇辑而成,《灵应事迹》位于该书的卷二。这部分内容开篇有小序,提到吕洞宾初得仙道时,就曾对正阳祖师表示 “弟子愿度尽一切众生,方归天上”,其誓愿与观音大士有默契。书中记载的吕祖灵应事迹众多,如 “武昌卖墨” 中,吕祖游武昌时,以高价卖小墨,无人问津,只有王某以三千钱买了一笏,晚上吕祖将钱归还,次日王某发现墨变成了紫磨金,上有 “吕” 字。“庐山淬剑” 讲述了吕祖在江州庐山直寂观临砌淬剑,道士侯用晦询问,吕祖称剑可去除地上一切不平事,后吕祖还在壁上题诗,掷剑化为青龙,跨之而去。 这些事迹涵盖了吕祖在各地的神奇经历,包括治病救人、点化凡人、展现神通等方面,体现了他度世之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吕洞宾的信仰和崇拜。 |
吕祖本传 | 刘体恕 | 《吕祖本传》是清代刘体恕汇辑的《吕祖全书》中的第一卷内容。《吕祖全书》是一部汇辑有关吕洞宾的事迹、神话传说及著作的专题丛书。 刘体恕,本名樵,字柯臣,法名体恕,号无我子,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初年,他与黄诚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书全集》所收《纯阳吕真人文集》的基础上,汇辑江夏涵三宫等乩坛所出的经卷,编成 32 卷本《吕祖全书》。 在《吕祖本传》中,刘体恕参照《道书全集》《仙佛奇踪》《神仙通鉴》《全唐诗》等书,对吕洞宾的事迹进行了校订和叙述。内容包括吕洞宾的出身背景、遇仙得道的过程、钟离权对他的十次考验以及他最终授道登仙等经历,同时也对一些传闻异说进行了列举和说明。 |
玉枢宝经赞 | 吕洞宾 | 收录于《吕洞宾全集》卷二十四。《玉枢宝经赞》是对《玉枢宝经》的赞颂与阐释。《玉枢宝经》为雷祖所说,“玉枢” 之名,象征着天地精华、阴阳动静之机。吕洞宾在赞中,先以诗歌形式赞颂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功德和威严,如 “祖气氤氲满太虚,九天元是九天居。驱雷役雨飞金篆,活物生人备玉枢”,而后逐段引用《玉枢宝经》原文,并加以简要的点评或强调,如在经文中提到诵念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名号可获如意时,吕洞宾赞曰 “天尊天尊,发愿广大。毁谤玄文,雷司有害”。该书主要宣扬道教的教义思想,强调 “道” 的重要性,认为道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倡导人们通过诵念经文、遵循教义来达到消灾解厄、修身成仙的目的。 |
雪过修真仙忏 | 吕洞宾 | 道教忏法经典,收录于《吕洞宾全集》卷二十三。 该忏法讲述了吕祖孚佑帝君在大罗天上,见下方求道男女迷谬者多,情欲难净,冤业难消,于是出班恳请玉帝为众宣说释咎之方。玉帝悲悯众生,颁下宝章琼字,教导众生回心洗过,学道修行。经文中详细列举了众生所犯的各种罪过,如不忠于君、不孝于亲、不敬于长、不信于朋等,要求人们在五帝三官之前,于五腊十直之日,清净身心,严洁坛宇,然灯烧香,花果供列,称扬诸天睿号,忏悔一切罪愆。 《雪过修真仙忏》强调了忏悔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认为人皆有过,惟在知悔而善补,通过依式诵礼此忏法,可消前愆,涤后虑,积累功德,最终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
古今医家经论汇编 | 徐常吉 | 明代徐常吉编撰,大约成书于明代崇祯年间。全书共五卷,十一章。卷一列气运、地宜、审象三章,卷二列腑脏、经络、色脉三章,卷三、卷四各列病因一章,卷五列治法、杂论、经解三章,共 167 篇。该书系辑录《内经》《难经》及明代以前各家论述汇编而成,选择精炼,内容丰富,编辑有序,对宋金元及明代医家理论经验采择尤多,具有较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 |
周易古筮考 | 尚秉和 | 尚秉和撰。十卷。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此书大旨,在于考索古代《易》筮之例,以证筮法的基本程式。卷一详解朱熹《周易本义》所载《筮仪》及“用九”、“用六”之义;卷二至七辑录自春秋迄明清传记所载以辞象为占而存有本卦之筮案,得一百零六则、一百一十卦,分为“静爻”、“一爻动”、“二爻动”、“三爻动”、“四爻动”、“五爻动”、“六爻动”七类排列,各类略依时代先后为次,其或词义怪奇、深奥难知者则章解句释,以期学者洞明而有所遵循;卷八、九杂考纳甲、六亲、世应、干支、五行、飞伏、互卦、金钱卜、八宫卦等古代占筮中常为参用的条例;卷十为作者亲身筮验辑存,得二十五则。全书重在剖析历代筮案,于朱熹所论定之筮法规则间有辨证发明;而阐述《乾》、《坤》“二用”大义尤具创获,刘殿臣《跋》称“足正汉魏以来注疏家之谬,扫除蒙说,独标真谛,于经义阐明尤为有功”。 |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 吕洞宾 | 吕祖释义之《道德经》,向为道家所重。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本书所辑,前者以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并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重加校订,择善而从,总其名曰《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心传者,以心传心也。 本书并附录吕祖诗词一百八十余首,与《道德经释义》参照阅读,大有裨益,尤其《谷神歌》、《敲爻歌》、《直指大丹歌》、《修身诀》、《明胎息》等,简直就是《道德经释义》的旁注,几同于可传大道的“修真秘笈”。又附录《阴符经》,此亦向为道家所重,可与《道德经》相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