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中药诊断方剂口诀 | 佚名 | 《口诀》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要求学员熟记,是反映中医教育自身规律的一种做法,以引导初学者重视中医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为宗旨。诊察与辨证论治的方法,药性与方剂的主治等知识和技能,时刻伴随着中医师的医疗生涯,是中医临床基本功。只有打好基本功,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基本功的技能,才能把自己造就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所以,无论是过去或现在,掌握和善于运用临床基本功,的确是学好中医学的一个关键。 |
| 中医眼科学 | 佚名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的《中医药学概论》(1986 年光明日报社出版,白永波等编写、史常永审阅),是高等中医函授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承担衔接普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作用,为学习者钻研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基础。 全书包含绪论、十章核心内容及附录。绪论梳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唯物辩证观与基本特点;正文先讲阴阳五行学说(含基本内容、关联及中医应用),再介绍藏象(脏腑分类特性、精气血津液概念功能)、经络系统(十二经脉等组成、作用及临床应用);随后分析病因病机(六淫等致病因素、疾病发展机理),讲解诊法(望闻问切)与辨证(八纲辨证等),明确治则治法(预防治疗原则、内外治法),还涵盖中药学(性能、归经、炮制)与方剂学(组成、分类、剂型)概述,最后一章阐述中医药学医疗优势,附录补充形体骨骼内容。 该书各章内容分重点、次重点、非重点三层级,方便函授学员自学抓主次,搭配复习思考题,能帮助学员结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提升自学效果。 |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 | 佚名 | 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运气分册》集中收录《素问》「运气七篇」(《天元纪大论》至《至真要大论》)及《刺法论》《本病论》两篇遗篇,系统阐释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价值。全书以王冰注为基础,凸显其「补入运气七篇」的文献贡献,并通过杨上善《太素》的早期注本和张介宾《类经》的系统化解读,还原运气学说的天文历法背景与医学应用逻辑。例如在《天元纪大论》中,王冰注引《太始天元册》阐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哲学内涵,杨上善则通过「天度」「气数」的训诂揭示运气学说的数理基础,张介宾进一步结合《周易》「河图洛书」解析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 该书创新性地将运气理论与临床预测相结合,通过三家注的对比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对气候 - 疾病关系的认知差异。例如在《六元正纪大论》中,王冰注以「太过不及」解释岁运对疾病流行的影响,杨上善通过「主客加临」分析气候变化的细微差异,张介宾则结合明代疫病流行案例,提出「司天之气为主,在泉之气为次」的临证应用原则。书中还特别增设「运气推演图谱」章节,以表格和图示形式直观呈现 60 年甲子周期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附列《素问》篇目与《太素》《类经》的对照表,方便读者跨文献比对。 |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 | 佚名 | 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临床分册》精选《素问》中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的 31 篇经文(从「热论篇第三十一」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涵盖热病、疟疾、痹病、痿病、咳病等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全书以王冰注为底本,系统整合杨上善《太素》的文献校勘价值与张介宾《类经》的临床发挥,形成「理论 - 文献 - 实践」三位一体的解读模式。例如在《热论》中,王冰注以「寒者热之」的治则为核心,杨上善通过训诂解析六经传变规律,张介宾则结合《伤寒论》细化表里治法,使读者既能把握经典本义,又能掌握临床应用技巧。 该书在编排上突破原文顺序,按病症类型重新整合经注,如将《疟论》《刺疟篇》《评热病论》等篇章合并为「外感热病专题」,并增设「病机十九条」「诊法要诀」等临床实用模块。这种分类方式既解决了《太素》《类经》因类分导致的原文割裂问题,又便于读者快速检索特定病症的经典依据。书中对《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进行重点标注,通过三家注的对比揭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条文的深层内涵:王冰从五行生克角度阐释病机,杨上善强调「肝主筋」的生理基础,张介宾则结合临床案例说明「治风先治血」的具体应用。 |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 | 佚名 | 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基础分册》作为系列开篇,聚焦《素问》核心基础理论,精选从「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至「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的 30 篇经文,涵盖养生、阴阳、藏象、诊法等中医理论基石。书中依据主题对经注进行科学分段,例如将《上古天真论》分为「养生总纲」「天癸与生命节律」「圣人养生之道」等模块,使条文逻辑更加清晰。在注释编排上,王冰注以「次注本」的权威性为基础,杨上善注因其保存唐前《素问》原貌而具有文献校勘价值,张介宾注则以《类经》的系统性和临床实用性见长,三家注解相互补充,形成多维阐释体系。例如在《四气调神大论》中,王冰从道家思想出发强调「春夏养阳」的哲学内涵,杨上善通过训诂解析「四气」本义,张介宾则结合临床经验细化养生方法,读者可通过对比获得全面理解。 |
| 名医医案选读 | 佚名 | 《名医医案选读》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材之一,由李景荣、苏礼、姜晓等主编。全书分为隋唐五代以前、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医案等六章。每章前有概说,介绍该时期医案概况及特点。医案排列以医家生活年代先后为序,跨越两个时代的医家医案,以该案形成时代为划分标准排入相应章节。 共选录古今 157 位名医的医案 336 首,医案多选择比较完整、文字简明,在理法方药某一方面有启迪者,以各科主要病种为主,重点选取危重疑难病证,尽量涵盖中医临床各学科及各历史时期著名医家的代表医案。 每首医案下有注释和评按。注释包括正字、注音、释词等,力求简洁明快;评按以评其得失、按其精华为主,力求中肯公允,以启发读者领会原案精神。 |
| 中医药学概论 | 佚名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专为中医药学习者打造的经典教材,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联合编写,史常永担任审阅,于 1986 年由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和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成为中医药入门学习的重要读物,深受函授学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青睐。 教材除绪论与附录外,共设十章核心内容,全面覆盖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要点。绪论部分梳理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特点,为学习者搭建起认知框架。后续章节依次详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深入剖析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诊疗核心环节,系统介绍治则治法、中药学、方剂学的关键知识,最后专章论述中医药学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形成 “理论 — 方法 — 应用” 的完整知识链条。 作为函授教材,该书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各章节内容均明确划分 “掌握”“熟悉”“了解” 三个层级,帮助学习者精准把握重点、合理分配学习精力,实现循序渐进的高效学习。无论是零基础的入门者,还是希望巩固基础的中医药从业者,都能通过本书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要义,为后续深入学习或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
| 温病条辨讲解 | 方药中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该书基于方药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讲授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自1978年起被列为中医研究生必修教材。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提示辨证和运用的要点。三是列“临床运用举例”,选录了吴瑭本人和现代十余位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潘澄濂、高辉远、米伯让等运用《温病条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精彩医案,其中也收录了作者医案,作为例证,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
| 外感温病篇 | 陈平伯 | 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该书沿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框架,结合风温病机特点构建了完整的诊疗方案。风温初期邪在肺卫,以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脉浮数、舌苔白为特征,治宜凉解表邪,选用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中期邪入气分,随热势轻重有不同证型,轻者肺胃热盛见自汗烦闷、舌苔微黄,治以凉泄里热,重者热毒内壅或精液劫夺,需分别采用升散热毒、泄热救津等治法,同时兼顾白疹、斑疹等兼证的辨治;极期热灼营阴或肝风内动,可见神迷谵语、手足痪疭等症,治以泄热和阴、清肝熄风,若邪窜包络则需针对性急救。 |
| 伤寒论三家注 | 张仲景 | 本书汇集了《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见《伤寒来苏集》)和《伤寒贯珠集》三家《伤寒论》注本。 《注解伤寒论》为金代成无己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共10卷。成氏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运用《内经》、《难经》理论作注,并通过《伤寒论》从临床角度证明《内》、《难》理论的正确性。对论中具体方药,皆以《内经》性味学说为据,予以解析。引经据典而文辞简约,具有平淡之中见其微奥的特点。作为注释之首,该书对后世《伤寒论》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伤寒论注》为清代柯韵伯所著,共4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其体例“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柯氏以六经经界为纲,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以方名证,方随证附,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书中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伤寒贯珠集》为清代尤在泾所著,共8卷,尤氏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采用“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原文重整编次,并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汇诸家之学,悟仲景之意,立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明辨、杂治诸法,而“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 本书于《伤寒论》众多注本中选取最具特色的三家,将其合并成书,以求与广大中医药临床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以及自学中医者共享《伤寒论》注本精华,为深入学习经典提供帮助。 |
| 沈芊绿医案 | 沈金鳌 | 《沈芊绿医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尊生老人)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书共三册,分载沈氏治疗风温、黄疸、淋浊、痔、瘰疬、经漏崩带等内科、外科和妇科验案计554案。 |
| 坤宁妙经 | 陈撄宁 | 陈撄宁 1935 年校辑整理的女子修仙著述之一,收录于《女子道学小丛书》。 《坤宁妙经》又名《增演坤宁妙经》等,全书共十八章。经文首言造化人之生之原理,继言女子品德之养成,接着阐述身心性命之根源、金丹玉斗之秘等,涵盖了坤道修炼普通应有的方法,切合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例如 “资生章第一” 中提到 “两仪氤氲,资始于乾,万物胚胎,资生于坤”,阐述了万物生成与乾坤的关系;“妇道章第七” 强调 “妇道尊严,修持必要,敌配于乾,母仪攸好”,论述了妇道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品德要求等。 陈撄宁在整理此书时,搜集了刻传钞本、家藏本等六种之多,对其进行比较优劣、修饰润色后出版。他还在每种前作 “读者须知” 一篇,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理解的指引。 |
| 三一音符 | 陈撄宁 | 《三一音符》,张心籁著。原为抄本,一九三几年,由某先生从旧书肆购得,转赠陈撄宁先生。一九五五年,陈撄宁先生从头到尾读过五遍,改正其中错误,并加以圈点。陈撄宁先生认为,此书将儒家《易经》、佛家《楞严经》、道家老庄哲学、仙家炼丹工夫融合一处,而提出其共同要旨,以开示学人,等于画龙点睛,比较中下二乘之死口诀高出百倍。 |
| 仙学必成(未定稿) | 陈撄宁 | 《仙学必成(未定稿)》是近代仙学复兴第一人陈撄宁的传世之作,凝聚其毕生丹道研究精华,是传统内丹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开创性文献。该书诞生于 1945 年,源于先生痛失仙侣后对仙学传承的紧迫感,历时一月有余成书,1947 年增补完善后因理念未达圆满定为 “未定稿”,最初仅手抄赠予亲近弟子,后为正本清源得以公开。 作为 “科学仙学” 的核心载体,该书打破传统丹经的玄虚隐喻,将仙学定义为 “改善人类生命的生命科学”,首次用现代科学解构内丹术,把 “精气神”“玄关一窍” 等概念与人体生理机制对应,破除秘传壁垒。书中构建了 “调身 — 调息 — 调心” 的平民化静功体系与 “筑基 — 炼精 — 化气 — 凝神 — 还虚” 的阶梯化路径,强调性命双修、男女平等,以实证为本,记载了详细的修炼方法与验证标准。 先生在书中设立九条诫条,坚守学术本真与传承底线。如今,这部著作的价值远超传统典籍,其静功养生方法经现代医学验证,可改善身心状态,启发了正念减压等疗法,更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它向世人证明仙学并非迷信,而是优化生命的实践科学,在健康焦虑凸显的当下,仍具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
| 金丹三十论 | 陈撄宁 | 这部著作共三十篇,虽借用内丹名词,但主要讲述的是点金术,内容涉及丹道的诸多方面,如简易论、水火论、顺逆论、生杀论、形气论等。书中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丹道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水火论》中提到五行不可缺一,而所重则为水火,水者铅也,火者砂也,水中自有金,火中自有木,而土乃孕乎其内,还论述了铅汞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关系。 陈撄宁在按语中指出,真铅非金石,真汞非水银,揭示了外丹术语实为内景隐喻。该书表面围绕外丹炼制,实则与内丹心法、性命双修之理深度互文,如顺逆论中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的观点,在外丹中体现为金石提纯的逆自然分解过程,在内丹中则对应精气逆转周天的炼精化气之道。 |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 陈撄宁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是陈撄宁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精气神)为基,通过一系列修炼步骤,达到形神俱妙、道体长存的境界。陈撄宁认为,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但道法自然,并非勉强作为可致。其相关观点收录在胡海牙、武国忠编纂的《陈撄宁仙学精要》等书中。 |
| 删定易图 | 李觏 | 北宋庆历前后,刘牧的图书之学流行,其《易数钩隐图》影响很大。李觏认为刘牧的学说过于繁琐,且多有穿凿附会之处,担心其误导学子、破坏世教,于是撰写了《删定易图》。 李觏在《删定易图序论》中,对刘牧的《易数钩隐图》进行了评判和删削。他删去了刘牧的 52 幅易图,仅保留了河图、洛书、八卦三图,并在序解中对这三图进行了校正和阐释,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六论。例如,他认为河图之数为 45,洛书之数为 55,二者虽于易无文,但数与位有条理,不可移易,同时批判了刘牧对河图洛书的错误解读以及画卦之说的不合理性。 该书以汉唐义理易学为标尺,对刘牧的宋学特色易学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有助于纠正当时易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后世认识易学的不同流派及发展变化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口诀钩玄录 | 陈撄宁 | 《口诀钩玄录》是陈撄宁授意缪德俊根据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的《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编著而成。 陈撄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被誉为 “近代仙学” 倡导者。他少年立志学仙,研究并实践丹道功夫,一生著述颇丰,涉及丹道、史论等诸多方面。 《口诀钩玄录》分丹道总纲、论玄关、论药物、论火候、辟旁门、警世俗、阴骘文、丹法余论八部分。陈撄宁在书中提到,黄元吉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而坊间通行的道书往往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难以从中找到入手之处或容易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他希望通过此书,将黄元吉先生所传的包含历代圣哲口口相传秘诀的内容介绍给今世好道之士,让读者明白书中有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按其所说去实践,就有可能实现了道成真的目标。 不过,陈撄宁也指出,《乐育堂语录》是因人说法,文辞由各门人所记载,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大有不同,书中语意未必适合现代人的思想,且初稿未免芜杂,还需进一步删削和整理。 |
| 黄庭经讲义 | 陈撄宁 | 《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理解,且各种注本说法不同。陈撄宁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在《黄庭经讲义》中,陈撄宁先从 “黄庭” 二字的含义讲起,指出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黄庭” 即表中空之义,在人体中,脐内空处即为 “黄庭”。他还对《黄庭经》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泥丸(上丹田,在头顶中,即百会穴,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魂魄、呼吸、漱津、存神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结合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经文进行了解读。 |
| 周易参同契讲义 | 陈撄宁 | 成书于 1939-1940 年,初以连载形式刊行,后经校订收录于《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作为 “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的现代注本,它打破传统 “注不破经” 的桎梏,以科学实证精神重构丹道理论。 核心内容上,陈撄宁以 “天人同构” 为基,将《参同契》中 “坎离匡廓”“铅汞龙虎” 等隐喻,解读为心肾交媾、内分泌运化等人体生理过程;创造性结合卦象与生理节律,提出 “一日两卦直事” 的火候调控模型,还明确区分 “仙学” 与宗教道教,剥离符咒法术等神秘主义,保留 “延年益寿” 的实修核心。 学术特色体现为跨学科融合与批判继承:既以易学十二辟卦对应修炼阶段,又关联医学任督二脉与解剖学脊髓神经、化学黄金稳定性与内丹结丹;同时辩证吸收伍柳派、阴阳双修派精华,去除房中术等糟粕。 其历史价值深远,标志着内丹学从 “师徒秘传” 转向 “学术公开”,影响王明等后世学者;书中 “静功疗养法”“呼吸吐纳术” 经现代医学验证,能调节自主神经;更打破东西方思维对立,成为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对话桥梁,尽显古老智慧的当代活力。 |
| 静功疗养法 | 陈撄宁 | 陈撄宁认为,世间多数病症可通过内科药剂、外科手术等方法治愈,但癌症和神经衰弱症较难根治。 尤其是神经衰弱症,在脑力劳动者中较为普遍,神经衰弱后仅用药物培补不易见效,而纯粹的静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最佳疗法。 1957 年 8 月,他在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指导病员练静功时,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经验,编写了《静功疗养法》。 静功著重在 “静”,在气上顺其自然,不用意识去支配气的动作; 而气功著重在 “气”,其功夫都是动的,如深呼吸法、逆呼吸法等各种呼吸法和运气法等,总不外乎气的动作。 真静的第一步是身体不动,第二步是念头不动,第三步是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 “我”。 听息法:这是陈撄宁认为最好的静功方法,即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是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即可。 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 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 |
| 吕祖诰 | 刘体恕 | 《吕祖诰》是对吕洞宾祖师的赞颂与诰封之辞,内容丰富,涵盖了吕祖的生平事迹、仙职道号、功德神威等方面。吕祖即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他少而聪明,日记万言。后游长安,遇钟离祖师,被 “黄粱梦” 感化,又经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钟离祖师授以金丹大丹与《灵宝毕法》,遂发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吕祖诰》中提到吕祖为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是 “三教之师,掌法判五雷之令”,拥有 “天雷上相,灵宝真人” 等诸多仙职,还被尊为 “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等,彰显其在仙界的崇高地位和重要职责。 |
|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 吕洞宾 | 《吕祖全书》第三十一卷为《敲爻歌、沁园春注解》。该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吕洞宾所著《敲爻歌》和《沁园春》的注解。 《敲爻歌》注解 姑苏玉峰无瑕子钱道华著。例如对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钱道华注释了吕洞宾的身世,并指出 “敲者推敲,言行不直则可敲之;爻者卦爻,乃阴阳交炼、动静往来杀机之理,世人愚迷不知,难测度也”。对于 “纵横逆顺没遮拦,静则无为动是色”,他认为纵横逆顺是指修炼者对或纵或横、逆修顺修的掌握,静则无为是入定时的状态,动是色则是指要明白阴阳逆顺之理,防危虑险等。 《沁园春》注解,明钱道华著〈沁园春〉注二种,分别为萧廷芝、俞琰著。关于 “七返还丹”,萧延之解释为 “火生数二,成数七。返者,自下而返上;还者,自上而还下”,并指出若将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视为七返是错误的,还丹有大丹、内丹等多种名称,是由真铅真汞交结而成。林屋山人全阳子俞琰也对 “七返还丹” 进行了解释,认为 “七,火数也”,并强调大药无过精气神,要枢总在《沁园春》。 该卷还收录了《敲爻歌、沁园春注解》小序,其中提到吕祖之道为性命双修,《敲爻歌》《沁园春》二章提挈纲维,但言命处多,言性处少,后人多以此谓 “南宗” 先命而后性,而实际上两篇内原无所不包,不必扬此抑彼。 |
| 涵三杂咏 | 吕洞宾 | 《涵三杂咏》的内容源自鄂城东隅的涵三宫,这里是吕祖飞鸾降乩开演之处。从康熙壬午年开始演三品经,到乾隆已未年演参同经,前后历经四十余年,吕祖临坛觉世,借吟咏表达感悟,这些作品被汇编成《涵三杂咏》。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论道、诲人、赋物题景等。如《春日》《夏夜》《秋兴六首》等诗描绘了四季景色,《勉学》《训人》等则是教导世人的作品,还有《金丹》《论道》等阐述道教修行理念和教义的诗篇。 这些作品率性而作,随笔而成,不受声律的束缚,具有流水行云般自然流畅、初无定质的妙处。其特点可概括为速成、自然、深入浅出且言近旨远,与人们所推崇的清新俊逸、飘然不群的诗仙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涵三杂咏》包含《春日》《偶题》《夜吟》等诸多诗篇,此外还有《涵三杂咏续辑》,收录了《赞道》《赞经》《示黔楚合会》等作品。 |
| 葫头集 | 吕洞宾 | 《葫头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锺祖葫头集序》《陈先生葫头集序》《葫头集自序》等序文,还有《东岳庙碑记》《去尘铭》《洗心铭》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下卷则有《渔舟》《示止源》《寒暮》等诗以及《还丹奥法》等论说道教修行之法的内容。该集以风雅的体裁,阐发道德的宗旨,旨在通过诗文传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引导读者领悟天地之理、人生之道,达到超凡脱俗、修炼成真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