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二十二明了论 | 佚名 | 一卷。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简称《明了论》或《了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书主要系以二十二首偈颂,列出律藏中的名目,并以散文体解释其义。第一偈相当于发起序,偈云(大正24·665b)︰‘毗尼毗昙文所显,与戒及护相应人,(中略)诸佛所赞修三学,不看他面我当说。’第二偈以下二十颂是正宗,即说八戒护、九十六分别等六十余条名目,第二十二偈是结颂。长行之初云(大正24·665b)︰‘如本二十二明了论,能分别解释律所立名。我今当说。’其次就颂一一解说之。末了记载(大正24·672c)︰‘此论是佛陀多罗多阿那含法师所造。为怜愍怖畏广文句人故,略摄律义。 |
| 解脱戒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列迦叶毗部别解脱戒之本条者。[囗@又]一切戒经之通名。智度论二曰:‘解脱戒经,即是大师。’ |
| 寂调音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法海译。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异译。 |
| 大唐内典录 | 道宣 |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成书。共分十录。卷八(历代众经见入藏录)乃根据西明寺现藏入藏目录所著,为本书最具特色之部分。卷十(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则根据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之记载,另加上若干道宣所查定之经典,共举出疑伪经一六二部。此外,本书另有灵验谈等。又继本书之后,有续大唐内典录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或谓亦道宣所作,或谓智升撰,迄无定论。 |
| 百痴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行元说,超宣等编。三十卷。卷首有序,卷一收福建建宁莲峰禅院语录、建宁宝峰禅院语录,卷二收建宁百山景星禅院语录,卷三收浙江杭州皇岗太平禅寺语录、机州金山长庆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八收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嘉兴梵胜禅院语录,卷九收江南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收松江超果禅寺语录,卷十一收再住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二收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三收福建兴化莲山国欢崇福禅寺语录,卷十四收示众、金粟首座寮秉拂,卷十五至十六收小参、入室,卷十七收拈古、颂古、问答机缘,卷十八至十九收法语,卷二十至二十二收偈,卷二十三收启、疏引,卷二十四,书问,卷二十五说,卷二十六收跋题、歌、辞,卷二十七,赞,卷二十八,佛事、铭、记,卷二十九,行实、赋、序、祭文,卷三十、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 |
| 大辩邪正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共分十一品。首先叙述十地。其次提出要断绝生死轮回,就应当先破除六种错误的观点及态度,依善知识。接着用本生故事说明归依善知识必得大利益。以下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不绝,是由于不证入如来之心;又解释“邪”、“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经末称:“玄奘及长年师及邪奢等,于如来七宝窟中,得此《如来大辩邪正甚深密藏经》一卷。”本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不收入,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佚名 |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ks!udraka-vastu 。凡四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系说一切有部所辑有关制戒之各种因缘及佛陀与弟子间之故事。义净另译有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乃本书摄颂部分之节本。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 佚名 | 十八卷,唐义净译。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为药。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特明自恣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 佚名 | 三卷,尊者毗舍佉造,唐义净译。摄略有部毗奈耶之偈颂。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佚名 | 二十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特明提婆破僧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 佚名 | 二卷,唐义净译。特说皮革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十卷尼陀那目得迦中之本颂别行者。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明功德衣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 佚名 | 四卷,唐义净译。特明受戒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明安居之事。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佚名 |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 佚名 | 十卷,唐义净译。尼陀那者,十二部中之因缘经,于前五卷说之。目得迦者十二部教中之本事经,于后五卷说之。是关于律之缘起本生也。梵M&umacron;lasarv&amacron;stiv&amacron;danid&amacron;nam&amacron;t&rdotblw;ka。 |
|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摄略毗奈耶杂事之偈颂。 |
| 辩伪录 | 祥迈 |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坏佛像、宝塔,改建为道观,并传布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引起佛道二教激烈争论。元世祖于至元十八年命佛道二家辩论道家经典之真伪,后将道德经以外之道书悉数焚毁,并命祥迈撰此书。书之前半部共十四篇,驳斥道家、道教之说;后半部记述元定国号(1271 )前后佛道争斗之原委,并附有关之文献。 |
|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ś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
| 阿育王经 | 佚名 |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 大乘要语 | 佚名 | 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以“八识”说阐发菩提佛性之义。本书与早期禅宗语录有一定的关系。如书内云:“空手携锄句(钩),步行骑水牛。骑牛水上过,桥流水不流。”当源于梁傅翕(497—569)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楞伽师资记·禅秀章》亦引“桥流水不流”句。又本书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拂力下,不备若(惹)尘埃。”与《坛经》中神秀偈如出一辙。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 大乘无生方便门 | 佚名 |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 (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其次举示四弘誓愿、劝请、忏悔等之作法及净心眼等。复分别论述五门,即:(一)总彰佛体,论述佛之语义、平等法身、佛界、如来之意义、法报化三身、寂照之用等。(二)开智慧门,系论述由定发慧,得方便至大涅槃开智慧门之凡夫、二乘、菩萨等三种人,并解说闻不闻、音声佛事、善知识、涅槃、根本智、后得智、慧缚与慧解,及法华、华严、金刚等三经。(三)显示不思议法,论说维摩经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为七日等。第四仅余残卷,叙述诸法正性,以下则缺文。本书有敦煌千佛洞旧藏写本,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二五○三号)。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之戒本也。说二百五十戒之戒相。说戒时诵之者,谓为戒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