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宗集 | 与咸 | 复宗集,卷下,宋与咸述,日本佚名跋。 |
| 不可刹那无此君 | 葛天民 |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
| 竹庵草录 | 可观 | 竹庵草录,一卷,宋可观撰,前缺,附续添,日本光谦刊行序。 |
| 圆顿宗眼 | 逸堂法登 | 圆顿宗眼,一卷,宋法登述并序。 |
| 议中兴教观 | 逸堂法登 | 议中兴教观,一卷,宋法登述。 |
| 三教出兴颂注 | 宗晓 |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 |
| 施食通览 | 宗晓 | 施食通览,一卷,宋宗晓编并序,日本戒山刊行序,林师文跋。 |
| 北峰教义 | 北峰宗印 | 北峰教义,卷一,宋宗印撰,前题三千章十科。 |
| 台宗十类因革论 | 善月 |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
| 台宗精英集 | 佚名 | 台宗精英集,卷二、三、四、五,宋普容集,日本亮润跋,缺卷一及卷六以后。 |
| 教观撮要论 | 佚名 | 教观撮要论,四卷 宋佚名著,日本觉潭序,缺卷一、二,附顽空述三千说(后佚)。 |
|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 传灯 |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明传灯注并序,日本亮润重刊序,明冯梦祯源流图叙,清灵耀题记。 |
| 性善恶论 | 传灯 | 性善恶论,六卷,明传灯著,(目录作注)并序,王立毂序。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宗佛性论之基本思想,亦为历代天台宗匠视为家珍。及至明代幽溪传灯法师,尤以性具善恶之旨趣为洞明如来出世、为众生开示悟入这一大事因缘之眼目;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圭臬。其晚年所著《性善恶论》六卷,秉承天台付嘱,融摄孔门道脉;糅合众经论,综合诸师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详尽阐述了天台宗性具善恶之旨要。此外,其早年所著《净土生无生论》,涵摄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以及世间心性论等,复以明心见性、即心是佛、行归净土等总以发明天台性具思想。在其弘宗演教、肆力躬行之下,一时缁素云集响应,大大改变了天台宗长期以来的疲弊颓势。 |
| 书 | 克勤无逸 | 书,一卷,明克勤著,附考证,内题明僧克勤书,系洪武五年奉使日本致天台座主尊道亲王。 |
| 随缘集 | 佚名 | 随缘集,四卷,清灵耀著并序。 |
| 四教仪备释 | 佚名 |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
| 四教仪集注科 | 蒙润 | 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润排定,甲七套存目,会入本套四教仪彙补辅宏记。(按已出序科,今改附录天台四教仪集注,惟存序科。) |
| 四教仪集注节义 | 佚名 | 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清灵耀节并序,有科文。 |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 道亭 | 亦称《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五教章义苑疏》、《华严义苑疏》、《义苑疏》等。佛典注疏。宋道亭述。十卷。为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第一部注疏书。书前有杨杰的《序》,后有《义苑后序》,作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先分段引原文,后以“释曰”为题注解。侧重从“心”与“境”的关系上立论,解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阐述的“海印三昧”。认为“良由此心具足实德,不动一处,能显万境”。作为认识主体的“心”与所显示的客观对象“万境”没有区别,所以“境智不分,譬如大海,虽入众流,同一盐味,虽能现影,亦不变异”,由此总论华严教理。此书对后出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各种注疏书影响较大。师会批评此书大多依据澄观、宗密之说,没有依据智俨、法藏主要著作的释文。此书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净源募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 净源 | 简称《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佛典注疏。宋元丰二年(1079)净源述。一卷。依据澄观的《华严经疏》和《演义钞》,解释法藏的《华严还源观》,以便“补其遍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书中对《华严还源观》所讲的诸种观法及相关的名词、概念和命题等均作了解释,并进一步沟通《大乘起信论》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 佚名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卷首一卷,清性权汇补并序,钱伊庵较订并序,谛闲编科并序及刊行题记,科文因与蒙润科略同不载。 |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 师会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宋师会述,修寂题记,内题释云华尊者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
| 华严还源观科 | 净源 | 华严还源观科,一卷,宋淨源刊正。 |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 师会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宋师会述。 |
| 华严五教章复古记 | 师会 | 凡三卷或六卷。宋代可堂师会(为华严四大家之一)与其弟子善熹撰。又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复古记、五教章复古记、复古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本书系依据晋水净源所重校之‘华严五教章’而作解释,为宋朝华严宗四大注疏之一。撰者师会幼学华严,精通华严经孔目章,早期着有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五教章焚薪二卷等,直至六十五岁时方撰本书,然至断惑分齐章时,因疾而逝世,后由弟子善熹继其遗志完成之。本书之首附有善熹之序,谓师会当时,五教章之注释书多误解华严宗二祖智俨与三祖法藏之教义,故本书乃行古义之训释,而冠书名以复古二字。宋代希迪作评复古记一卷,论释本书,认为本书内容随文释义,虽有发挥之说,然于性相融会之义不解,故有失章意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