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利维坦 | 霍布斯 | 全名是《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综合性著作。托·霍布斯著。共分4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1,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人和人性,把人比作一部机器,把人的生理欲望也看作是一种机械运动,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采取一切手段去占有一切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然权利,由此得出了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结论。认为人生是一场追逐私利的赛跑,目标就是在追逐私利的战场上获胜。求利、求安、求荣使得人对人就象狼一样,人际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公开主张利己主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理论的奠基人。2,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对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描绘,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为分析道德的产生、内容、标准,提供了基础。认为人类道德的产生,基础在于人的本性,自然法决定道德的内容,道德规范都以是否合乎人的利己心为标准。公开的利己主义是其整个伦理思想的核心。提出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在当时是有重要的反封兴资的进步作用的,也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对斯宾诺莎和爱尔维修等人的伦理思想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
|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 黑格尔 | 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原为黑格尔讲授哲学的提纲。1817年出第1版时,书名为《哲学全书纲要》。1827年出第2版,较第1版增加了将近1倍的内容,书名改为《哲学全书》。1830年出第3版,内容又略有增加。本书有3版序言和1个导言,正文有逻辑学(通称“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序言主要强调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辨证方法。导言考察了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点,哲学同现实和经验的关系,经验知识的缺点,哲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整个哲学即哲学史是一个由许多小圆圈组成的大圆圈等问题。逻辑学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和“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3篇,研究理念自身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自然哲学包括“导言”和“力学”、“物理学”、“有机物理学”3篇,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过程;精神哲学包括“导言”和“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3篇,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返回到它自身的过程。认为逻辑学是纯粹思维规定的体系,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只是应用逻辑学,它的哲学兴趣,只在于认识自然和精神状态中的逻辑形式,而自然和精神的形态乃是纯粹思维形式的特殊的表现。本书基本上代表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 修辞术 | 亚里士多德 | 全书由《修辞学》《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三部分构成,侧重语言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修辞学》解析法庭辩护、政治演说等场景的修辞策略;《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涉及情节结构与艺术模仿法则。著作以古希腊哲学为框架,融合逻辑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修辞技巧与诗学规则,保留原全集学术注释体系,呈现跨学科思想脉络。 |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 柏格森 | 法国柏格森著。1932年出版。将其“生命冲动”、“创造的进化”、“直觉”等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提出要区分封闭的道德和开放的道德、封闭的宗教和开放的宗教。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生活于一定的社会、集团之中,一定的法律、习惯、风俗的社会具有静止的特征,趋向于保存已有的状态,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接受并服从于这一社会的法律和习俗,并产生义务感,形成了封闭的道德。但人类作为生命的化身,具有创造性,它要挣脱封闭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凭借直觉和创造力,建立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即开放的社会。体现在伟人、英雄、圣者身上的运动的、创造的精神形成了开放的道德。与此相应,宗教也有两重根源:宗教是社会生活的必要部分,它帮助社会巩固其传统和习俗,是封闭的宗教;但宗教的真正精神是体现在圣者身上的正义和仁爱精神、创造性情感和神秘主义的直觉,它代表着人类的开放性,是开放的宗教。开放的道德和宗教以动态的直觉为基础,封闭的道德和宗教以静态的理智为基础,后者通向机械的理想,而前者则鼓舞人类的创造精神,并使人通向对上帝和人类的爱。该书对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表明柏格森的思想在晚年“离天主教越来越近了”。 |
|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 马克思 | 本书由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撰写,1955年经贺麟翻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属哲学批判类著作。内容节选自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和最后一章,译本基于1953年柏林狄兹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书中重点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及其脱离现实的缺陷,提出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异化现象。马克思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初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资本论》奠定理论基础。文本包含译者增补的方括弧与原稿中马克思划除部分的尖括弧标注,反映其思想演变过程。该书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文献,呈现其改造黑格尔哲学、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阶段。 |
|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 恩格斯 | 恩格斯于1851—1852年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组文章(署名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0—597页)。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性质和动力,作出了革命斗争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总结,从军事学的角度阐明了革命斗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文中首次表述了“起义也正如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这一原理。规定了准备及实施起义的重要规则:不要玩弄起义,除非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因此而招致的后果;在决定性的关头,必须集中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必须用革命力量集中发起进攻,因为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每天都必须力求要获得新的胜利;必须保持在首战中所取得的精神优势;必须把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必须在敌人还没有能集中其所有力量之前就迫使他们退却。 |
| 家政学 |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家政学》是一部探讨家庭管理与经济事务的古典著作,它从古希腊社会的实际出发,为理解家庭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将家政学定义为关于家庭管理的学问,核心在于如何妥善管理家庭财产、安排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生产活动。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邦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详细论述了财富的获取与使用,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然的财富获取方式,如农牧业生产,和非自然的方式,如商业交易中的高利贷行为,强调应遵循自然之道获取财富,反对过度逐利。同时,对于家庭内部事务,包括奴隶管理、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等,也提出了诸多见解。他主张以理性和道德规范来处理家庭关系,认为妻子应在丈夫的引导下共同维护家庭秩序,子女的教育关乎家庭未来与城邦发展。 《家政学》不仅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经济与家庭结构,还蕴含着亚里士多德对道德、伦理与经济活动关系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研究古代经济思想、家庭观念以及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
| 问题集 | 亚里士多德 | 《问题集》虽署名亚里士多德,但普遍认为可能是其学派成员在他思想基础上汇编而成。全书采用问题与答案的独特形式,在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6 世纪间逐步成型,是亚里士多德学派长期知识积淀的成果。 书中涵盖 38 个部分,近 900 个问题,内容广泛触及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当时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物体运动、光色原理的物理思考,动物行为、繁殖生长的生物探究,还是疾病诊治的医学分析,都体现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解答问题时,既凭借经验观察,又运用逻辑推理与思辨方法,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不过,书中的解答并非绝对定论,而是以开放、探索的姿态,鼓励读者进一步思索钻研。 作为研究古希腊科学、哲学、文化的关键资料,《问题集》如实反映当时的知识水平,为后世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奠基。其独特的问答形式与思维方法,对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极具启发,至今仍在学术研究与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
| 保卫马克思 | 阿尔都塞 | 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思想著作。阿尔都塞著。1965年法国马斯贝罗出版社出版,仅1965—1973年就曾先后10次再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著作,并被译成英、日、德、意、西等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由八篇论文组成:《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1960)、《论青年马克思<理论>》(1961)、《矛盾与多元决定》(1962)、《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1962)、《关于1844年手稿》(1963)、《关于唯物辩证法》(1963)、《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1964)、《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1965)。主要反对当时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使哲学和政治划等号、用阶级分析的简单方法去裁决一切的做法,以及法共党内用人道主义去解释一切的倾向。在他看来,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马克思的著作本身就是科学,但人们却把它当做一般意识形态来看待,因而必须保卫马克思,恢复其科学性本色。 |
| 幕末 | 司马辽太郎 | 他们是普通的下级武士,却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抛却故土,远赴他乡。他们化身刺客,隐身暗处,挥舞手中长刀,不惜双手染血,唯愿在列强环伺中救国于危难。 安政七年(1860)三月三日,大雪。与美国人签订通商条约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进城觐见将军途中,被刺客暗杀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随后,开国主张被一片“攘夷”之声淹没。武士们纷纷请缨,誓要将外国人赶出日本。 明治元年(1868)正月十五日,取回政权的明治天皇昭示天下:与友邦建交,乃国际公理,需妥当处置,望万民谨记。此举掐断了企盼“攘夷”的武士们最后的希望。他们,成为了可悲的弃子。 |
| 优台谟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优台谟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关于其作者,学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可能由其学生欧台谟整理完成。它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有所重叠但各有侧重,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 该书核心围绕 “善” 与 “幸福” 展开,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是 “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他将德性分为 “理智德性” 和 “伦理德性”,前者靠教育获得,后者需在实践中养成,“中庸之道” 是伦理德性的精髓,即在过度与不足间寻求平衡。书中还探讨了友谊的价值,强调基于德性的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阐述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紧密联系,认为城邦制度应服务于公民德性与幸福。 作为西方伦理学奠基之作,它继承发展了前人伦理思想,构建起目的论伦理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及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现存文本基于古希腊原文,其作者及成书顺序仍存争议。书中对幸福与德性的探讨,至今对现代道德与人生哲学有重要启示,“中庸之道” 思想也为平衡现代社会价值矛盾提供了借鉴。 |
| 大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同《尼可马克伦理学》和《欧德米亚伦理学》一起,收入罗斯(Ross)主编的牛津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一卷中。据考,本书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之听课笔记,但也有人认为是亚氏本人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卷,似如上面所提到的两部伦理学书的提要。第一卷前19年讨论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目的,阐明什么是美德?如何获得美德? 其内容与《尼可马克伦理学》第一、第二卷相一致,但对善的内容、善的分类等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后15年讨论各种中庸美德以及心智方面的美德。第二卷有相当部分讨论友爱问题,另一部分探讨行为的自我控制问题,幸运与厄运及自爱问题。总的来说,本书没有超出《尼可马克伦理学》的范围,其地位及影响也远不如后者。 |
| 尼各马科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现在以亚里士多德名义传世的伦理学共有三部,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唯一的一部不是经过他人,而是由亚里士多德亲手编订的著作。在这一部书里,不但探索了象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德性等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还讨论了许多个别行为的具体规范。他从不颁布什么永恒真理,不制定什么不变原则,而只是跟随现象,就事物自身,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去探求其真理。在这里思想就是思想的对象。所以在思辨中思想和被思想的完全同一。在本书第10卷中,把思辨生活奉为只有神才配享有的至高幸福。 |
| 古希腊罗马文学 | 罗念生 | 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其中《论古希腊戏剧》是罗先生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则选自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一书,取其介绍性文字,未收录翻译的作品(已收入其他卷次之中)。此外,本卷收入罗先生文章56篇,从1934年发表的与茅盾先生讨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诸问题,直到罗先生晚年撰写的多篇未刊遗稿,不仅时间跨度较大,而且涵盖范围也很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特集成“散论”,以飨读者。 |
| 意大利简史 | 佚名 | 本卷收集的是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洲小说和一部意大利简史。哈代小说选译包括《悲惨的德国骠骑》、《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传说》三个短篇。 《傀儡师保尔》是德国作家施笃谟(Theodor Storm,1817—1888,一译施托姆)的一篇颇为有名的小说,发表于1874 年。小说情节简单、纯朴,文字清晰、优美。 《意大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干校”回北京后, 由罗先生和朱海观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共同翻译的,于197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书由英国人艾迪(C. M. Ady)和怀特(A. J. Whyte)编写,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韦利(D. P. Waley)改编。翻译时采用的是剑桥大学1963 年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年)改编本。 书中对意大利历史由古代(古罗马)一直叙述到当代,叙述简明扼要,是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系列丛书之一部。 |
|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 阿里斯托芬 | [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著,罗念生译。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包括:《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地母节妇女》《蛙》。 |
|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 | 欧里庇得斯 | 作者是[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译者是罗念生。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里庇德斯悲剧五种,包括:《阿尔刻提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侣》。 |
| 论灵魂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认识论和心理学专著。许多学者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晚期著作,属于生前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一类。本书共3卷。第1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批判了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论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卷前3章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两者不能分离;灵魂随身体死亡而消失;灵魂是肉体的动因;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机能3部分。后9章集中论述了感觉问题,是此书的核心所在。首先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起源;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象分别是颜色、声音、有味事物、元素的性质等;断言每种感官结构都与其对象相适应,感觉的产生通过一定的中介物;并且提出了“蜡块说”,认为感觉是外在对象在心灵蜡块上留下的痕迹,包含了反映论的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第3卷主要探讨理性灵魂和理性认识。认为理性灵魂具有用概念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事物的一般和必然的本质,产生抽象的理论认识;并进一步把理性灵魂分成两部分,被动理性使用概念进行思维,积极理性是纯粹思维本身,属于“神的理性”。本书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动摇性,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其中包含了以后展开的认识论各个部分的萌芽。 |
|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 索福克勒斯 | 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拉特》《特剌喀斯少女》《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
|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 | 埃斯库罗斯 |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
| 分家 | 赛珍珠 | 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儿子们》《分家》,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浮沉,《分家》为第三部,于1935年问世,主要讲述留学生王源成长为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故事。时局动荡,王龙的儿孙四散东西,各奔前程。王源却一时不知何去何从。他要挣脱父亲王虎代表的陈规旧习的束缚,又不认可堂兄盛和妹妹爱兰的西化新生活,也难以完全认同堂弟孟所投身的革命事业;留洋期间他钦羡外国文明的种种发展成果,又忍受不了传教士对祖国落后一面的描绘,也无法接受白人少女玛丽热烈奉献的爱情——挣扎在新与旧、异与同之间,究竟能否获得内心的安宁? |
| 儿子们 | 赛珍珠 | 《儿子们》是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系列小说的第二部。该书创作于1932年,延续前作《大地》的故事脉络,聚焦王氏家族第二代成员王虎从绿林小卒成长为草莽司令的历程。小说通过三个儿子分家卖地、权力争夺等矛盾冲突,展现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剧烈变革,反映传统农耕文明与军阀混战时代的碰撞。 |
| 大地 | 赛珍珠 | 长篇小说,1931年首次发表。讲述农民王龙为获得土地而辛勤劳作,最终从农民变成地主的故事。小说伊始,雇工王龙从黄地主家娶回厨房丫头阿兰为妻。从此,夫妻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兴旺起来。他们遭遇旱灾荒年时,逃难至南方城市乞讨生活。一次抢大户,得到不少珠宝。王龙携全家返回故里,购置田地,雇用长工,开始发迹。王龙的三个儿子中,老大做乡绅,老二经商,老三从军。老年王龙仍然离不开土地,并告诫儿子土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千万不能卖地。赛珍珠在《大地》中以同情的笔墨,塑造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形象。主人公王龙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表现出强烈的土地意识和子嗣意识。阿兰沉默寡言,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强。赛珍珠通过阿兰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中国妇女地位的问题。在小说出版的20世纪上半叶,这一作品,跨越了东西文化间的鸿沟,有力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印象。《大地》一经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其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语言使该书连续两年稳居畅销榜冠军,并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
| 君主论(拿破仑批注版) | 马基亚维利 |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战败逃亡之后,有人在他的马车座驾中发现了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手稿。此手稿涉及马基雅维利著作的一些译文片段,然而译文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这本文集似乎成了波拿巴的政治随记,根据他对书中章节的保留性选择,我们可以一窥他在国家事务方面不可告人的想法。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对这份手稿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手稿的一份复本。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份手稿不仅是《君主论》的新译本,而且页边还标有出自波拿巴之手的评注。本书采取权威的《君主论》英文本和拿破仑批注法文本,两种译文相对照,详细展现了拿破仑在将军、执政官、皇帝、流放等四个时期对《君主论》的不同批注内容。 |
| 气象学 | 亚里士多德 | 现存《气象学》分为4卷,由系统不同的两部分编合而来,其一为3卷,以气象学为主题,涵盖大气圈层内的一切现象,也涉及山川河海、地震等地理学和地质学领域的内容;其二为第四卷,叙述物理、化学若干内容,学界倾向于认为此卷由亚里士多德本人撰写,但仍有争议。作者在《气象学》中对于宇宙的认知、风霜雨露的形成机理、灾害性气象的性质和缘由皆有精辟独到见解,就方法论而言,亚里士多德以归纳和演绎并行,将天气现象从经验性描述引领入科学探知领域,促使气象学演变为一门科学。作者也因为《气象学》一书被誉为西方气象学鼻祖。 《气象学》对于欧洲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晚期的气象学影响极大,被奉为经典著作,其建立的气象学体系维持学界近两千年之久,直至17世纪理性主义思潮席卷下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气象学》的问世,此书的统治地位方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