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谰言长语 | 曹安 | 明代笔记。1卷。曹安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今属上海)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该笔记前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曹安自序,说明写作缘起及其书内容:“予少游乡塾,见先生长者嘉言善行,即笔于楮,或于载籍中间见异人异事亦录之,长而奔走四方,所见居多,凡三四帙,因去滇南,道远难将,留于松,今不知何在。滇中重录所见闻者,携来武邑,及承乏安丘,老而弥勤。人皆哂之,予独不倦,暇日一一手录以备遗忘,率皆零碎之辞,何益于事,因名曰《谰言长语》。谰言,逸言也,长语,剩语也,何益于事,徒资达人君子一笑云。”书中多据自己的见闻,发明义理,因而议论经史,议论才学,议论诗文。但水平并不太高,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至于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该笔记今存有《四库全书》本。 |
| 吴乘窃笔 | 许元溥 | 《吴乘窃笔》是明代许元溥写的笔记体小说。 |
| 敬修堂钓业 | 查继佐 | 清查继佐撰。一卷。成书时间不详。作者曾任南明鲁王政权之兵部职方司郎中,上疏三十余篇,兵败后于杭州敬修堂讲学,将其于弘光元年(1645)至次年五月仅存的十五篇奏疏汇为本书。有浙江图书馆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
| 异闻杂录 | 阮氏 | 天下之事物无穷,非博物者不能知也。余少局于举业,见闻寡陋,中间自悔,养规授徒之暇,及外书偶得异闻可供记览者,录之以备考。其间人物木石,古今久近,参差不一,虽非广见博闻,而所以为一家之学,亦积少成多之一助云耳。 |
| 六字课斋卑议 | 宋恕 | 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无危象;食为民天,天足则民无离志;自古及今,未有十室九空而不酿乱、家给人乐而不成治者也。是以百姓不足,动有若之嗟;训农通商,致卫朝之富。欧洲诸国,深明斯理,故极力求富,而藏之于民。 |
| 明语林 | 吴肃公 | 笔记。清吴肃公撰。十四卷。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成书年代不详,仿临川《世说》之体。凡三十七类,皆用《世说》旧目。专辑明人言行轶事。其德行、言语、方正、雅量、识鉴、容止、俳调七类又各有补遗数条。为研究明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
| 女红余志 | 龙辅 | 元代文言琐谈小说。题元龙辅撰。二卷,有《诗词杂俎》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等。书首有作者丈夫常阳所作小引,称“细君女红中馈之暇,辄细阅之(指藏书),择其当意者,编成四十卷,时置几头,命曰《女红余志》。”后择其最佳者,录为上下二卷,即为今传之本。明钱希言《戏瑕》谓本书为好事者所依托, 《四库全书总目》从其说,仅将本书收入存目。今本均为从各种书籍中征引的与妇女生活有关的辞章故实,以辞意尖新者居多。凡八十余则,均不注出处,多数仅为片言只语,较简略,仅《佳次妇》、《香丸妇人》、《侠妪》等数则叙事较详,情节也较曲折,其故事不见他书引录,是较珍贵的小说史料。卷下均作者自作之诗。 |
| 艺彀 | 邓伯羔 | 三卷彀补一卷。明邓伯羔撰。此书共三卷,补一卷,援据经籍,考订旧文,甚为详赡。虽多本于旧文,但广征博引,多有精到之处。如其怀疑汉有两个牟融,辨《出师表》原有两本等,皆有一定见解。又如引《西京赋》证澹、淡为两字、引《唐六典》证畊、耕为两字,比《六书辨析》还有精到之处。又如辟苏氏梼杌之妄,正邵子称外臣之非,尤能力持公论,不附和门户之局。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如:《续博物志》本是南宋李石所撰,书中又明明出现曾公亮、王安石、曾慥之名,而邓伯羔仍疑为此书作者是唐时人,甚为疏舛。又如:邓伯羔据《西溪丛语》以及《七修类稿》认为落霞为鸟名、虫名,亦有失别择等等,但瑕不掩玉,邓伯羔能在明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之际,尚能广征博引,考古论今,且足备参稽,在当时犹为笃实之学也。此书有明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
| 燕子春秋 | 郝懿行 | 《燕子春秋》主要版本有《郝氏丛书》本和《郝氏遗书》本。该书共一卷,总计不足2000字。全书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主线,将燕子在每个月中的各种不同行为逐一安排进去,构成燕子在一年之中的行为记录。该体例结构简洁、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燕子春秋》语言优美、流畅、雅致,用典丰富但不繁冗,字里行间显示出郝鳅行雄厚扎实的文学、史学功底。该书的跋中写道:“自从发愿要作此书,已是清妙绝俗;及脱稿,果然通身冰雪,不敢目为近今作者;读未毕,欲燕香下拜者数四矣。”此说确能反映出《燕子春秋》的风格。 |
| 山居新话 | 杨瑀 | 元代笔记。杨瑀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小说家类。本书还曾收入《说郛》、《武林往哲遗著》、《知不足斋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其中除《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均题为《山居新语》;除《四库全书》本分为4卷,其他均为1卷。卷首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杨维桢序,卷末有至正二十年三月杨瑀的后序。 |
| 新世说 | 易宗夔 | 近代文言笔记集。8卷1058则。易宗夔著。1918年北京易宅铅印本。卷首有作者《自序》及本书《例言》。卷末有蔡元培《跋》。1982年上海书店据1918年本加以影印。作者《自序》称自幼喜读刘义庆《世说新语》,长而“广交海内贤豪,习闻掌故”。有感于清代轶事作品中“斟酌群言足谐雅俗之作”不多,而且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迹“亦鲜完书”,所以仿《世说新语》的体例,从100多种书籍中收集资料,剪裁繁芜,加以修饰,分为36门,分别记述清初至民国初年一些人物的事迹。所写人物,“品必取其最高,语必取其最隽,行必取其最奇,重事实而屏虚谈,有臧贬而无恩怨”(《自序》)。“持论务趋平允”,对革命者的诋毁之词,“一为廓清之”;对歌功颂德、怪诞离奇、幽冥果报之说,概不采录。并以夹注形式附加人物小传,“注载姓名里居官爵事略”(《例言》)。蔡元培在《跋》中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多与正史相发明”。这是一部较有价值的轶事小说集。 |
| 公门果报录 | 宋楚望 | 颜光衷曰。古云公门中好修行。何也。夫公门常常比较。时时刑罚。其间贫而负累。冤而获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控地。无可告诉。惟公门人下接民隐。上通官情。艰苦孤危之时。扶持一分。胜他人方便十分。宽假一次。胜他人方便十次。若能释贫解冤。教愚扶弱。无乘危索骗。无因贿酷打。无知情故枉。无舞文乱法。则一日闲可行十数善事。积至三年。有数万善事。人当困厄。谁不知感。神明三尺。岂无保佑。自然吉庆日至。子孙昌隆。如其不然。怨毒之财。得亦非福也。 |
| 美人谱 | 徐震 | 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 |
| 疑耀 | 张萱 | 笔记。明张萱撰。萱字孟奇,博罗(广东惠州)人。万历时曾官中书舍人。著有《汇经》、《汇史》、《闻见录》等千卷。兵火后,惟《西园汇集》、《疑耀》存。此书《四库全书总目》题李贽撰。并录时人伪为萱序,託为李作。实非。此书为杂考、随笔之属,共四百○八条。笔墨娴熟,循循有法。间倡儒佛归一说,其言谨而不肆,不似李贽著作之反对儒家礼法。学者多以为出自张萱之手。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尝疑为萱自纂,而嫁名于贽。以中数有校秘阁书及修玉牒等语。萱尝为中书舍人,纂文渊阁书目,而贽未尝一官禁近也。”《四库全书》因王说,亦以“奉朝请”、“兰香”等条证之,疑出自张萱手。“盖以万历中贽名最盛,託贽以行。其中删除不尽者尚有此数条耳。”今查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三)引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云:《疑耀》“乃张萱撰,旧题李贽者误也。”道光时南海伍崇曜取《疑耀》刻入《嶺南遗书》,卷首有萱自撰《新序》,力驳《疑耀》非李贽所作,“横罹此诬”及确实出自己手之始末,可补《四库》三阙。有《四库全书》本,《嶺南遗书》本。 |
| 宋艳 | 徐士銮 | 笔记。清徐士銮撰。十二卷。士銮字沅青,天津人。尝任台郡太守,有政声。是书为作者息居里门时,辑平者所记而成。约成书于光绪间,十四万余字。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专载北宋、南宋名人艳事。凡于所记之事有辨论、有佐证者皆附录其后,历朝掌故、光正格言亦得以附著篇中,使一代掌故不致湮没。其间虽片言只语皆有所本,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笔记小说大观》谓之“赵宋一代艳史者,当推此书为骊渊矣。”有光绪十七年(1891)碟园刊巾箱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
| 梅花草堂笔谈 | 张大复 | 笔记。明张大复著。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附《二谈》六卷,应为另一著作《闻雁斋笔谈》六卷之误。阿英跋语已有辨剖。此书多记明中叶以来作者家乡苏州一带的遗闻琐事、风土人情和个人经历。据《江南通志》文苑传,乃其丧明以后追忆而作。提要谓为“辞意纤佻,无关考证”。以文笔论,如“胜池名园,满幕如锦,故不如空庭袅娜”(卷七“蔷薇”),“山桂盛开,明月如昼,天香飘忽,花影凌乱,与元初辈小饮山房”(卷八“中秋”),俱晚明小品之境。其记吴中戏曲之盛,颇多可采,如卷一二“昆腔”条云魏良辅“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维肖。”云梁辰鱼“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苧》、《浣纱》诸曲。”均为研究昆曲盛衰之可贵资料。此书有关剧曲的评述,为曲家所重视,曾辑为《梅花草堂曲谈》出版。此外尚有诗文绘画、小说故事的记叙,生动可读。有明崇祯间刻清顺治间修补本。近代有上海杂志公司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谢国桢瓜蒂庵藏本影印行世。 |
| 书影 | 周亮工 | 十卷,全称《固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
| 男子双名记 | 陶涵中 | 一卷。明陶涵中(生卒年不详)撰。陶涵中字雪凡,嘉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十六年举人。官至建昌府同知。其书所记皆为古今男子双字之名者,如殷七七、王保保之类,共二十一人。自叙谓与友人相饮酒,以此为酒令,在坐的人各自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然后用笔记之,辑成此书。 |
| 学易居笔录 | 俞镇 |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处。 |
| 西轩客谈 | 佚名 | 蜂蝎之毒,能螫人。然其一螫,则其毒甚锐,再则渐减,人得而加害矣。故人之智勇,贵乎慎,所发使人有所不能测,可也;苟发之不当,宁无不顾其后悔乎? |
| 湛渊静语 | 白珽 | 二卷,元白珽撰。白珽家于西湖,有泉自竺山汇于其门,湛然下见白石,若隔一膜,白珽爱之,取名湛渊,因以自号。有客来访,皆坐榻就渊,侃侃而谈,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以及滑稽诙谐等,无所不谈。谈后随笔记录,以备遗忘。其友人周暕将其整理成编,定名为《湛渊静语》,所收已十不一二。后又残缺,仅存二卷。全书杂记诸事,内容广泛,多有可取,如所载宋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为厉鄂作《宋诗纪事》所未收,可补缺遗。辨饶双峰《鲁》论《洪范》五行一条,颇有见地。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又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据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司马光著《疑孟》一书,以明《孟子》未可尽信。其说未见他书,确为新论,可备一说。书中亦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谓《匡谬正俗》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也是史绳祖《学斋占毕》之说,不免疏舛或因袭。但总体来看此书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供研究者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武林往哲遗箸》、《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 戏瑕 | 钱希言 | 三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书名取《文心雕龙·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义。是书多关考证。自序谓:“见有沿袭舛误者,随事随摘,随摘随记。”所考之事,举凡姓氏称谓,风俗礼仪,泛杂不论,艺文事类亦甚多。作者虽以博识自矜,然茫昧无征,附会失实处亦复不少,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指摘,但也肯定其成就,如引陆龟蒙诗证宋玉真有《微咏赋》;引陈鸿《长恨歌传》证《说郛》所收《飞燕外传》之赝托;引《琅嬛记》出自《桑怿集》等。书中有一些关于戏曲小说的珍贵史料,如卷一“水浒传”一则云:“词话每本头上,有请客一段,权做过得胜利市头回……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此为《水浒传》成书和版本史之重要记载。又卷三“赝籍”云李贽书,有叶昼“刻意摹仿,次第勒成,托名于温陵之名”的伪作。“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今存明刻本、清《泽古斋重钞》本。 |
| 何氏语林 | 何良俊 | 《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世后,历代仿作蜂起,《何氏语林》就是沿袭裴启《语林》的名称和《世说》编例的一部专记轶事琐闻的笔记小说,虽以《语林》为名,但和曹臣《舌华录》专记言谈比较起来,还是更偏重于记事。何氏有感于《世说》记事择言以玄虚简运为宗旨,失之偏颇,范围亦狭,又虑及“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日多”,遂披览群籍,随事疏记,广征博收,精审简汰,以成此书,。全书上起两汉,下迄宋元,凡2700余条,分门编次,共38门,其中36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另增“言志”“博识”两门。除去故事的正文之外,又按梁刘峻注《世说新语》的体例,援引公私史乘、稗官杂著300余种来作注脚,介绍人物生平或补充故事,以与正文对照映衬。每门卷首都有小序,用以解释篇目,并说明编辑意图。从取材上来说,此书比《世说新语》的范围要广得多,但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原书俱在,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因此史料价值是谈不上的。本书虽不再录已见于《世说》的故事,却仍采刘峻注文,所以也不免重复。只是在明人仿作的《世说》体笔记中,此书的影响较大,流行较广,仍然值得一读。 |
| 樵香小记 | 何琇 | 二卷。清何琇撰。何琇字君琢,号厉庵,宛平 (今北京市) 人。雍正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全书多为考证之文,共一百二十条,论经义方面内容占大多数,其次是论小学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字学、韵学等。其中,论六书,颇与旧说异同。如秃字当从禾的会意。如射字从身从寸为籀文,象手持弓形之意,其说都有独创。书中收辑《学问大旨》一书,皆尊从阎若据、顾炎武、朱彝尊、毛奇龄诸家思想。收入《守山阁丛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山钱氏据墨海金壶刊版重编增刊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鸿文书局据清钱氏本影印。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据清钱氏本影印。《四书全书》本。 |
| 画禅室随笔 | 董其昌 | 画论。明代董其昌。 四卷。约1620年。该书辑录《容台集》所未载的论书画文字。卷一为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及评古帖;卷二为画诀、画源,题自画和评旧画; 卷三为评诗、评文、纪事、纪游; 卷四为杂言、随笔、禅说等。该书和作者的《画旨》、《画眼》二书, 所收内容, 范围不一,且各种刊本都有不同,其中并有十六则和他同时代、同乡人莫是龙的《画说》一书内容完全相同。有谓该书为清初杨无补所辑录,并非董亲手编成。但董氏积毕生之力研究书画,创见颇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