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号)。 |
大乘经纂要义 | 佚名 |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目连所问经同本。 |
佛说大乘戒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
佛说苾刍五法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五法得离依止等,及说戒七种差别。 |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 佚名 | 凡二卷。唐代善无畏译。说明念诵尊胜陀罗尼之仪则。又称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法轨仪。略称尊胜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凡十二品,内容包括除灾、增益等四种念诵法、净法界三摩地法、五轮三摩地法、护身结界法之金刚三昧耶与降三世明王之印真言、尊胜陀罗尼、尊胜曼荼罗及大坛曼荼罗之画法等。于其中,第六尊胜佛顶修瑜伽本尊真言品所说之三十四种成就法,与若那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所说三十八法之前三十四法、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中第三念诵尊胜别行法之说皆相同。依近代学者之说,此三十四成就法可能为后世所增窜者;又本书或为喜无畏所撰集,一般以为善无畏所译,似应存疑。另有一说,谓善无畏即是喜无畏。此外,本书之传于日本者,或题为‘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经’,或题为‘尊胜佛顶修瑜伽仪轨’,其内容均雷同。 |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天译。有陀罗尼八十句,前后无文。 |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 佚名 | 宋法天译。二卷。瑜伽密教经典。述金刚手为精进授王和印捺啰部帝王说金刚大乘的故事。上卷说佛在广严城庵罗树园为印捺啰部帝王说佛教四乘及金刚乘要义,以及金刚手曾在最上城为南印王精进授王说金刚乘的故事。下卷说金刚手在曼誐罗补大城为印捺啰部帝王等演说金刚乘的故事,并说金刚手在乞乞那山说金刚乘法要,包括事师八法、二谛、弟子四相、五补特伽罗、灌顶曼荼罗次第及四密等。 |
总释陀罗尼义赞 | 不空 | 密教著述。唐不空撰。一卷。主要解释陀罗尼和真言、密言、持明的四种含义及其差别。中说大乘菩萨道有两种修行可证无上菩提,一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一依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修行成佛。又说陀罗尼具四种义: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谓此四种义多在显教修多罗中称说,亦在真言密教中称说,而真言、密言、明在密教中说,亦具四义。此四种若以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速疾成道。此书见于圆仁、圆行、惠运、宗睿等的《求法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诸星母陀罗尼经 | 佚名 | 密教经典。唐法成译。一卷。谓释迦牟尼应金刚手菩萨之请,先论说供养星法与八星秘密心咒,然后宣说诸星母陀罗尼及其功能、供养法。又谓依法持诵满九年者,无死畏,无星宿堕落怖畏,亦无月宿作恶怖畏;能供养诸星,诸星亦随其愿而授予之。本经历代经录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异译本有唐法天译《圣曜母陀罗尼经》一卷,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 德清 |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之项目,记述作者之见解,以补澄观解释之不足,然仍难以脱出澄观之释义。于明代诸宗皆禅宗化之际,作者独祖述澄观之著作,实乃发挥异彩之举。据德清《年谱》卷下,当时“华严一宗将失传”,世人对《清凉疏钞》“皆惧繁广”,“但宗《合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但取疏文”,总结其“大旨”,编集此书,以俾“观者易了”。书中有“补义”,是为弥补澄观释文之不足。 |
大乘起信论略述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敦煌遗书藏本。正文标题下署“建康沙门昙旷撰”。据研究,此处的建康应为唐证圣元年(695)在甘、肃两州之间所设的建康军。本书前有沙门澄漪撰序文一篇,内称昙旷先撰《大乘起信论广释》,但因《广释》文繁义深,“恐初心者仰崇崖而起退,望渤海而迷神。乃复探其旨归,为之《略疏》”。本疏分三门:一明造论义;二显论宗;三解论文义。释文探源寻流,旁征博引,研究者或谓其反映了西明寺系僧人的学风与观点。本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乘起信论广释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原著五卷。是对《大乘起信论》的论释。敦煌遗书藏本。因卷一佚亡,故本疏科分不清,但全书逐一疏释《起信论》文句,委曲详尽,并常依唯识宗观点评论《起信》。澄漪在《大乘起信论略述序》中评论本书谓:“包含事理,网罗邪正。无执而不口改,有疑而不皆遣。”《广释》完成后,昙旷又撰有《大乘起信论略述》二卷。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中第五卷末有题记:“大历八年(773)六月十七日,齐奉道写。”证之大历九年六月一日昙旷自序《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可知本书抄写于昙旷在世时,较为可贵。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卷五一件,题记谓:“大历八年六月十七日,马奉芝写。”或即中村不折藏本。 |
大乘二十二问 | 昙旷 |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对迦尸迦而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则得为人师。 |
八种长养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略明发心受斋戒法,疑附斋法中行。 |
诸佛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Buddha -hr!daya-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心经、诸佛心印经、诸佛陀罗尼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菩萨说诸佛心陀罗尼,若至心持诵,得超脱百千劫之生死剧苦,乃至消除一切恶业、惊退一切魔军。另有宋代法天所译之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卷,为同本异译,然将佛所说分为佛心印陀罗尼与一切诸佛心印陀罗尼二种。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Sarva -buddha^n%gavati^-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 |
咒五首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又称咒五首、能灭众罪千转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仅列出五项咒文,即:(一)能灭众罪千转陀罗尼咒,(二)六字咒(文殊之六字真言),(三)七俱胝佛咒,(四)一切如来随心咒,(五)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等。本经与智通所译之干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为同本异译,该经谓,诵此陀罗尼能灭除四重禁、五逆罪等。 |
咒三首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 |
种种杂咒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妙法莲华经内咒六首。旋塔灭罪陀罗尼。礼拜灭罪,命终诸佛来迎咒。供养三宝咒。观世音忏悔咒。金刚咒蛇咒。坐禅安隐咒。咒肿咒。金刚咒。治恶鬼病。千转陀罗尼。第一灭罪清净咒。第二咒。第三咒。第四咒。七俱胝佛神咒。随一切如来意神咒。六字陀罗尼咒。归依三宝咒。 |
智炬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等译佛在日月宫中,四方佛皆来集。日月天子请陀罗尼,诸佛菩萨同声说咒。普贤菩萨赞劝受持。与《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同。 |
增慧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大慧菩萨住于须弥山顶,由童子相菩萨之请,说此咒。 |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前后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极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