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运气分册》集中收录《素问》「运气七篇」(《天元纪大论》至《至真要大论》)及《刺法论》《本病论》两篇遗篇,系统阐释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价值。全书以王冰注为基础,凸显其「补入运气七篇」的文献贡献,并通过杨上善《太素》的早期注本和张介宾《类经》的系统化解读,还原运气学说的天文历法背景与医学应用逻辑。例如在《天元纪大论》中,王冰注引《太始天元册》阐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哲学内涵,杨上善则通过「天度」「气数」的训诂揭示运气学说的数理基础,张介宾进一步结合《周易》「河图洛书」解析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 该书创新性地将运气理论与临床预测相结合,通过三家注的对比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对气候 - 疾病关系的认知差异。例如在《六元正纪大论》中,王冰注以「太过不及」解释岁运对疾病流行的影响,杨上善通过「主客加临」分析气候变化的细微差异,张介宾则结合明代疫病流行案例,提出「司天之气为主,在泉之气为次」的临证应用原则。书中还特别增设「运气推演图谱」章节,以表格和图示形式直观呈现 60 年甲子周期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附列《素问》篇目与《太素》《类经》的对照表,方便读者跨文献比对。